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创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这表明太平天国( )
|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
| B.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 |
| C.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
| D.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方案 |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
|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 |
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
| C.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 A.掀起瓜分狂潮 |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割占中国台湾 |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