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美国科学家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以及德国科学家Thomas C. Südhof,由于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囊泡被分成披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COPII被膜小泡三种类型。三种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分工井井有条,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据图回答问题(括号填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1)囊泡是一种细胞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图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是       ;“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            
(2)如果转运系统受到干扰,则会对有机体产生有害影响,并导致如糖尿病等疾病,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                            。在胰岛细胞中能发生碱基“A-T”配对的结构或部位是             
(3)COPI被膜小泡则主要介导蛋白质从(   )             运回(    )           。COPII与结构C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具有___                         
(4)为了确定参与膜泡运输的基因(sec基因),科学家筛选了两种酵母突变体,这两种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差异如下:

酵母突变体
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的差异
sec12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
sec17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

据此推测,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脑的高级功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细胞,④为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③表示,过程⑤表示

在正常成年人生成尿的过程中,部分液体若干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参照所提供的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通常成年人每天排尿量约1.5L,而原尿生成量可达150L,这一变化说明肾的______________ 部位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很强,对此过程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_______,该激素是由分泌的,_____________释放的。例如,遗传性肾源性尿崩症就是因为相应结构对激素的作用失去反应造成的,患者的明显症状应该是____________
(2)若原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从而会导致(症状)。
(3)尿液与原尿成分相比,浓度增加最显著的是
(4)当人体摄入的食物过咸或机体腹泻、呕吐后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__,机体会将兴奋传导____________,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从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同时___________激素释放,使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导致_____________减少。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生物研究小组为研究生长素浓度对早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特设计以下实验方案,如你是其中一员,请你一起完成该研究方案。
(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
A.材料用具:已萌发的萝卜种子若干、移液管、培养皿、蒸馏水、滤纸、生长素溶液(浓度分别为100 mg/L、10 mg/L、l mg/L、0.1 mg/L、0.01 mg/L)。
B.方法步骤:
①取6个培养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用移液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收集的数据。
(3)如果实验结果(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则可以判断,生长素促进幼苗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范围为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己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4)下列哪项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群落稳定性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我国珠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外,还生活着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
(3)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所有的血雉
C.森林中所有苔藓 D.森林中所有树木
(4)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海拔结构 D.种群的海拔结构
(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