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他们必须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和特权 |
| B.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 |
| C.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
| D.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
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
深入。主要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
|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上述说法
| A.全盘否定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
| B.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 C.认识到原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 D.试图改变所有制形式 |
赫鲁晓夫扮演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这说明赫鲁晓夫
| A.最终肯定了斯大林模式 |
| B.最终成为斯大林模式的拥护者 |
| C.没能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 |
| D.终结了苏联的经济改革 |
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却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