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54年4月25日,在关于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报道中,西方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些语句:“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为年轻的红色外交家……”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出席的这次国际会议和平解决了

A.亚非国家独立问题 B.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朝鲜问题 D.台湾问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未成年人的监护。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A.社会公正和谐思想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人文主义精神 D.人生而自由意识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下列属于第一重镜像的是

A.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 B.俄罗斯的“强国富民战略”
C.日本的“脱美入亚”战略 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937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抵达上海考察,一个月后,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道:“就我对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共同的事业”指的是

A.国共第二次合作 B.反抗日本侵略
C.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开辟敌后战场

民国初年,河南人白朗率领农民起义,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年,白朗联合各地绿林头目,吹响了起义的号角。1913年二次革命前后,起义军接受了革命党人联合反袁的要求,策应革命军的讨袁战争,白朗自称“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司令大都督”,起义军改称“公民讨贼军”。1914年,白朗起义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失败。据此,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白朗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其实质是维护共和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白朗起义的发生,说明辛亥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C.从白朗起义来看,革命党人已经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D.白朗起义反映了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