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年来国家软实力一词开始流行,软实力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国家形象等方面。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些思想家和君主反对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的统治模式。请你举两例予以说明。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来源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于防卫)
20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学技术领导地位、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21世纪
美国
技术领导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软实力、跨国通讯枢纽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2)请阅读上表,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和19世纪英国的工业如何成为力量来源。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中国,在西方眼里是“极其落后”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断定中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该学说更加巩固了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以致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人批驳他。1840—1949年西方流行着对中国的一种看法,即该国的贫困和劣政已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中国几乎与“现代”、“进步”无关。同时西方担忧船坚炮利唤醒了这头雄狮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巴不得中国一直沉睡下去。冷战时期很少有西方人到中国,对共产党统治的中国作出评估时,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故意把中国的缺点放大,“妖魔化”中国。冷战结束至今是世界重新观望中国的阶段,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社会,把优势和缺陷全部展现给外部世界。西方的共识是,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软实力理论的鼻祖约瑟夫•奈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美国,并呼吁美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
——摘自孙霞《西方“中国观”的变迁与中国软实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在位时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卷十七》
材料二:2010年7月,江苏盱眙大云山千年古墓发掘取得重大进展。现已发现大型墓葬3座,车马陪葬坑1座,武器陪葬坑2座,陪葬墓13座。整座墓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1号墓和2号墓已确定为夫妻墓,都已出土金缕玉衣。(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400余年。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只有皇帝、诸侯王及极少数近臣使用。)其中,2号墓还出土了玉棺。(如图)专家表示,基本可以判定,大云山汉墓为一处西汉初期诸侯王级别的大墓。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专家判定的依据。
(3)如要进一步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还需要提供哪些证据?

社会转型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 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诗文证史
某校高三历史老师布置同学们自学《现代史学名家》一课,小王同学对陈寅恪提倡的“诗文证史”方法特别感兴趣,查找到以下材料,并提出若干问题:
材料一诗文证史法,或曰诗史互证法,即一方面以诗文或小说来证史,或补正史事的阙误,或别备史事的异说;另一方面,以史来证诗文或小说,或考证作品的今典,或寻绎诗文的通解。
材料二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生才思高敏,学养深厚,能就诗史曲折互证,成其新解。他说:“我之所以要搞唐诗证唐史,是因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很多错误。但唐代的诗歌则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实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这些特点,都在唐诗中有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摘自上师大古籍研究所虞云国《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问题:
(1)依据“诗文证史”法,如进一步探究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希腊的历史,你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哪些史诗的证史价值?(3分)
(2)除“诗文证史”的研究方法,请再举一例证史方法并作简要介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诗文证史”这一治史方法?

大国崛起
从北京往西大约8000公里,就是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从这里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国名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通常称作“英国”。这个国家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也只有6000万人口,但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原本在海洋中安详飘荡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呢?
——摘自《大国崛起》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问题:
请叙述英国自15世纪—20世纪初“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康熙王朝
情景一:主题——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他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主题——?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两首诗

问题:
(1)根据情景一,你能从材料中汲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情景二的诗词分别涉及哪些历史事件?
(3)参照情景一主题,为情景二拟定一个主题。(字数不超过10个)
(4)综合情景一、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对康熙帝的贡献作简要评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