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于高考文理不分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材料二 汉语不仅是我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近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于英语和语文考试方式和分值调整引起社会关注。其中北京拟将英语分值150分降100,语文分值由1 50分提高到180分。专家分析说,这一调整将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国人母语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1)专家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改的症结仍然是高考制度。选择高考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10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提高母语教学要求的必要性。(8分)
(17分)
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生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根据材料回答:
(1)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2)如何评价斯密上述观点?
据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月8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
学习时指出:经历去年经济触底回升的V型反转,中国将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从“保增长”
转为“调结构”。在经济转型方面,我们要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
调整”,尤其是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面,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城
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要扩大内需的经济学依据?
|
|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投资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某专家针对工薪家庭情况以满分10分的标准对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了打分和提示。
请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专家所打分数和给出提示的依据。
投资方式 |
投资提示 |
分数 |
理由 |
例:彩票 |
有度 |
1分 |
参与者众多,个别人偶然因此暴富,但无规律可循,成功的几率极低 |
古董字画 |
爱好 |
4分 |
① |
股票 |
谨慎 |
6分 |
② |
债券 |
重点 |
8分 |
③ |
储蓄 |
基础 |
9分 |
④ |
材料:福州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明最近愁眉不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1万。李明参加大学生
就业招聘会,因为专业技术知识不满足企业需要,他看中的几家外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都拒
绝了他。同意要他的几家单位,李明又嫌弃没名气、工作累、报酬低。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1)根据材料说明李明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