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样地 编号 |
植物种类数(种) |
simpson多 样性指数 |
薇甘菊 覆盖度(%) |
|||
引入前 |
引入后 |
引入前 |
引入后 |
引入前 |
引入后 |
|
1 |
22 |
25 |
0.88 |
0.97 |
72 |
65 |
2 |
16 |
21 |
0.71 |
0.86 |
92 |
75 |
3 |
20 |
26 |
0.85 |
0.98 |
75 |
62 |
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_______,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__模型。
(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___。
(4)将薇甘菊加以利用,变害为宝,是防治薇甘菊的另一思路。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他感作用”,可据此开发新型除草剂。“他感作用”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也可以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用10 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500 g,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山羊未必摄入全部10 kg薇甘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图1中E处于______,其代谢类型通常是________。
(2)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图2中的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
(3)图1中所示的由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碳在食物链中以__________形式流动。
光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不知光是否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甲同学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并设置A、B两组。A组给予植物适宜强度的光照, B组不给光照。实验开始时,刻度玻璃管内的有色液滴在位置X。20min后观察A、B两组有色液滴的移动情况(呼吸作用以葡萄糖为原料,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乙同学认为甲达不到实验目的,要对装置进行改进(材料任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乙同学改造后所得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光不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若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光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若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光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
⑴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可能涉及到图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有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人体对寒冷刺激的感觉中枢是__________。
⑵信息传递方式①②较③作用范围__________。且存在__________调节机制。
⑶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通过人体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才能完成。
⑷信息传递方式①中的内分泌腺产生的为胰岛素,其靶细胞为__________
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图中的____。
(2)激素②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②的分泌,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
(3)图中的激素①是由____细胞分泌的。机体内____激素与激素①具有协同作用。
(4)有人试图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激素②,均未获得成功,由图可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知识准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是合成、贮存、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健康雄兔15只.注射部位消毒后,分别给每只兔注射适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第二步: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射性测量仪分别测定每只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第三步:3天后.将15只实验兔随机均分为A、B、C三组。
第四步:向A组注射一定量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向 B组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五步:每隔一定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上述实验方法步骤第一步中的两处不严谨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实验步骤第一步改正后,实施整个实验,请你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A、B、C三组兔子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某生物科技小组在一农场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当玉米地里的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飞起,扇动翅膀“告诉”雌鸟。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信息。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在探究该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过程中,生物科技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3)在该农场的一片农田里,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未利用和一部分随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以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科技小组观察了生活在农场附近四个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记录到它们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请回答:
休息 |
与其他物种关系 |
进食 |
其他活动 |
|
物种A |
20% |
15%追逐物种B |
55%吃种子 |
10% |
物种B |
20% |
25%被物种A追逐 |
45%吃种子 |
10% |
物种C |
75% |
15%吃物种A |
10% |
|
物种D |
75% |
20%吃物种C |
5% |
①根据表中信息,试画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