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 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 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
宋朝台谏官实行宰执不预原则,但在北宋元祐年间,执政司马光却“密荐”过台谏人选。对此,同为执政的章錞批评说:“此首为乱阶,今虽未有害,并时奸邪大臣,与之结党,恐非社稷之福。”据此可以判断:
A.北宋执政大臣派系斗争激烈 | B.北宋的台谏官员归皇帝直辖 |
C.台谏制度破坏导致政治腐败 | D.北宋时期台谏机构相对独立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强化尊卑等级 | D.凝聚血脉亲缘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
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