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是“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这种评判的态度,在实际上表现时,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这两项是新思潮的手段。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化,是这个那个文明的解决。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
(1)根据材料,从精神、方法、目的三个方面概括胡适有关新思潮的观点。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胡适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态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概括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爱因斯坦身后升起蘑菇云

材料二 可以想象到,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夫人
请完成: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概括列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的哪些趋势?

下图是一幅清末讽刺漫画。漫画中火车冒出的烟用“中国铁路的现状”六字组成。

解读此图,可从如下角度设问命题:
(1)指出这幅漫画所指的是清末哪一事件?试从清政府对铁路发展的政策,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2)简要分析上述事件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说明它与武昌起义之间的关系

大清王朝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中国达26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大清王朝统治中国开始于哪一年?
(2)在两次鸦片战争打击下,为了实现自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行动?这次行动有何特点?这次行动没有使清王朝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光绪帝的变法活动?
(4)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很快宣告结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