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文艺复兴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鞋的革命”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折射了历史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二英语的扩张
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到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
——摘自《新全球史》下册989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是指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3)从1500年前开始,英语经历过怎样的扩张发展为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4)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材料二: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致苏俄遗书》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指什么?(6分)
(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上、行为上有什么重大的新变化?
(4)根据材料三、四,简要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创立的思想理论成果有什么共同点 。(3)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3)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3分)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世纪时,意大利学者对于希腊文学的求知心,便是十分热烈的……古学复兴的第一个效果,是创立一个研究真理的批判精神,为欧洲的人民驱除数百年来胸中的茅塞。中古教会所利欲者,乃是人民的愚暗,俾自己可以享受思想专制的特权。……人文学者的态度,则恰与他们相反。他们感受了古拉丁和希腊学者的精神,便以寻求真理为人生智识的归宿,而评判、比较与考据,又是他们从古希腊人学到寻求真理的三个重要工具……因为这些人文学者,是只求懂得古人的真义,只求从理智方面去认识人生,余事均所不顾的。
—— 陈衡哲《欧洲文艺复兴小史》
材料二在明末清初风云激荡的实学思潮中,伴随学术界理论思维取向的变化,学者的学术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在学术界普遍摒弃宋明理学,努力回归传统儒学的“古文复兴”潮流中,顾炎武摒弃“明心见性之空言”,而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的原君思想;王夫之不仅敏锐地看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提出了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观点,而且还科学地分析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非任何外力的推动。……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而后又在政治经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展成重视考经证史的专门汉学,最终成为一代学术的主流。
——黄爱平《论明末清初学术向传统经学的回归》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学者复兴古学的真实目的和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明末清初“古文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