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二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
(2)有人据材料二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以上企业的相同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材料二下表展示了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指出1914~1918年华商进口火柴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当时情形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排挤和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变化,并概括指出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2)据材料二,指出阿里·玛扎海里研究丝绸之路衰落的视角。
材料三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美洲的发现”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该事件“准备好”了世界市场?
(2)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的?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但是……如果你想要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里维持一个铁路网,那你就不能不在这个国家里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都建立起来……所以,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3)英国的工业巨头们在印度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英国的行为会对印度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雍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