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参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并祭文,特别提到“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材料二:2013年4月4日,备受瞩目的癸巳年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尽管祭祀现场下起大雨,依然阻挡不了清明节祭祖的人潮,4.6万中华儿女齐聚桥山冒雨祭祀中华名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4.6万中华儿女冒雨祭祀轩辕黄帝,表达了对黄帝的无限敬仰和感恩。相传,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2)谈谈你对“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在联合外国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人进一步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三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一场战争失败后签订条约的情景?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为维护清朝统治”,统治阶级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 》。
(4)材料一、三涉及的两个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时空:每空1分,共8分。根据信息,在空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今年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让我们重回近代屈辱而悲壮的历史,直面侵略者的狰狞面目,缅怀抗争者的英雄气概。
(1)1860年, 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烧毁圆明园;而在江浙,我们看到太平军奋勇抗击着美国人 招募组成的洋枪队。 |
(2)我们看到了 指挥清军,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黄海海面,我们目睹了致远号在管带 指挥下,英勇抗击日本海军。 |
(3)在天津,为抗击八国联军, 率领义和团一度攻入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 奋勇冲锋在前,最后壮烈牺牲。 |
(4)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致了 的爆发,它也成为了 革命的开端。 |
材料一
姓名 |
派别 |
代表作 |
庄子 |
||
韩非子 |
||
墨子 |
材料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
——孔子
(1)将材料一中空白部分填写完整
(2)材料二中思想家的哪一句话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3)在春秋战国之际,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繁荣的局面,请问这一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三:如图(商鞅舌战群旧臣)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得到了哪个国君的支持
(2)材料二的这句话是材料三中谁说的?请你说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3)有人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县令必须经过商鞅任命,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4)这场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