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丰台区黄土岗村的殷维臣组建了北京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取得土豆平均亩产4300斤的成绩(当时这一带年景好时土豆亩产最多2000斤)。这一成绩的取得是由于
A.贫苦农民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
C.分户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D.集体经营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 B.封建制度 |
C.君主专制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
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请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封邦建国,防御狄夷入侵 |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
D.以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巩固周朝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