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认为,11.9事件(即1989年柏林墙坍塌)比9.11事件(即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双塔坍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此事件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 B.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
C.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点 | D.瓦解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
毛泽东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说:“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在信中意在说明()
A.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 | B.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可能性 |
C.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必要性 | D.解放区游击战实施合理性 |
杜亚泉在1918年发表文章说:“吾人往时羡慕西洋人之富强,乃谓彼之主义主张取其一即足以救济吾人,于是拾其一二断片以击破己国固有之文明,此等主义主张之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这表明杜亚泉主张()
A.否定对西方文化的曲解 | B.西洋文化与传染病无异 |
C.加大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D.否定共产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
下图是近代某时期发行的航空救国券,航空救国券的发行能够说明()
A.官僚资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 | B.南京国民政府志在建立民主国家 |
C.政府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 D.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材料说明()
A.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革命同步 | B.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
C.政治革命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嬗变 | D.报纸的报道引领社会时尚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马上答应,但对于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A.天朝上国观念的作崇 | B.清朝地大物博的心理 |
C.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 D.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