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议会(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标志。但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三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请回答:
(1)分析指出,材料一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 (6分)
(3)材料三中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国家?(4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6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分)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道德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 一 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什么? ( 4 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 9 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中外条约均由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就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借用儒家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资产阶级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进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创的两条成功的道路。(2分)
(5)依据以上材料,试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和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