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李曾这样评价乔治·华盛顿:“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请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评价加以说明。
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和血腥屠杀给
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回顾那段痛苦的日子,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个别国家右翼势力的危险举动和恐怖主义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
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
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公元1910年左右,陕西临潼地方的农民挖井取水,不数日,井水竟然枯竭。农民查看究竟时,发现井壁有一个真人大小的「怪物」,认为就是此物作祟,以致水源枯竭。于是把它吊出井外,曝晒数日后打碎。这段叙述应如何理解最为适当?
A.中国社会一直流传许多鬼怪故事,到二十世纪初仍相当盛行,尤其是在华北一带。这是其中的一例 |
B.此故事反映二十世纪初华北地区大旱,农民必须打井取水,但因技术落后,只有怪罪于「怪物」 |
C.当时的农民已经发现了「秦俑」,但不知其来历,又未探索其究竟,更不了解它的价值 |
D.举世瞩目的「秦俑」在此时已正式发现,并公诸于世,开启了二十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的序幕 |
请先阅读下列数据,然后回答问题:数据一,见于北宋的笔记小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资料二,见于南宋的诗集:「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请问:这两条数据可以说明怎样的情况?
①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很盛,资料描述了宋代书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形
②北宋理学兴盛,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成为人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说书受到人们喜爱,而讲史又是说书中的重要部分
④宋人喜欢三国历史,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⑤宋人听说书时,对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相关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A.①②④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