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节用而爱人” |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
C.“天法道。道法自然” | D.“为政以德” |
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 |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
C.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
D.殖民地国家应该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制瓷、冶铁技术的进步 |
B.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 |
C.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 |
D.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
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