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说明他
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
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
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 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 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竞争 | B.一战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抵制 | D.通商口岸较少 |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泊修理等。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 |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
C.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 |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