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祈祷
(1)那是1944年,我唯一的弟弟吉姆·基尔比志愿参加海军陆战队,让我满腹愁肠。战争尚未让我家受到损失——仅仅是暂时没有。他已经26岁了,是个木匠,已经结婚成家,有了两个女儿。
(2)我还清晰地记得九月那个炙热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心神不安地聚集一处,为他送行。他首先要去芝加哥,可那天的火车晚点了。噢,我多么希望不再有那些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的道别啊!跟许多人一样,我从心底渴望着和平早日到来。
(3)我弟弟比我小五岁,极具幽默感。那天晚上,他滔滔不绝地朗诵了一周前写的一段顺口溜——我创作了一句话,叫做“浓缩起来是精华”,含义类似于“压榨”,就像“凝固”和“冻结”,“这些”和“那些”,“豌豆”和“构成威胁”,还有“喘息”和“停下”,如今我便放心大胆,绝尘而去,去应战,无所畏惧!
(4)我们都笑起来,这总比哭泣好得多。
(5)那个九月的傍晚,黄昏降临,我们终于听到火车的汽笛声,感受到铁轨的震动。在火车站,我观察着人到中年的父母,随后看看弟弟年轻的妻子玛塞拉——她对丈夫的安全忧心忡忡,最后看了看他的两个小女儿,弗吉尼亚和朱迪。只有吉姆微笑着说再见,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6)我们等待他的第一封信,那段时间似乎漫长而遥远。信到来时,只是说他在南太平洋,信件经过了审查。妈妈写了一首长诗,其中倾注了无限的祝愿和祈祷,希望把自己衷心的祈求转达给上帝,请他保佑自己的儿子。她把这封信折叠成厚厚的一沓纸,寄给了他。
(7)弟弟于1945年回家,讲述了与这封信有关的一个故事。
(8)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边的集训营经过九个星期的艰苦训练,他成功地入选了海军陆战队。随后,他和同伴在旧金山登船,前往“西线战场”。1945年元旦那天,他们到达拉塞尔群岛的一座小岛上,担任第一陆战师的后备队。吉姆被分配到连里的机枪排。到了二月底,他们上了船,海上骇浪滔天,让他们整整一个月里吃尽了苦头。4月1日正值复活节周日,凌晨三点钟就把他们叫醒了,早餐吃了牛排。黎明时分,首轮进攻开始,他排在第十轮攻击,于早晨8点登陆。
(9)大海很平静,一切都很平静。进攻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连老兵都不能理解。日本人都在哪里呢?他们为何没有开火?
(10)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吉姆觉得,就像在历史上第一个复活节那天,人们走向耶稣复活后留下的空荡荡的坟墓。
(11)他们只知道在冲绳岛的另一头,另一个海军陆战师和一个陆军师遇到激烈抗击。可是吉姆和连队一路急进,直接到了汇合区域,接受了命令。他们所到之处,还是平安无事。三十天里,他们实施了短暂的侦查巡逻——把平民集中起来,捕捉小股敌军巡逻队,查看洞穴和坟墓。除了有少数狙击手的袭击,几乎没有遭遇其它狙击。
(12)时光流逝,吉姆跟伙伴们提高警惕等待着。他思念着家人,渴望回家。睡眠难以保证,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警戒,一个小时休息,一个小时放哨。
(13)到了5月4日,天气多云,清冷而潮湿。他们连队动身穿过山谷,肩并肩地展开搜索。忽然,似乎整个冲绳岛都复活了!宁静的乡村变成了地狱和火海!步枪、迫击炮、机关枪——敌军所有的火力,都对准这支进入山谷的连队开火了。
(14)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地面很是寒冷,让人不堪忍受。夜晚到来了,大家都担心敌军趁着黑夜进行偷袭。传来命令,让四分之一的人负责警戒,大家半个小时放哨,半个小时休息。
(15)散兵坑里很快浸满了泥水,吉姆躲在里面,尽量盖好自己的雨披,沉沉入睡。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被惊醒,觉得是有人黑灯瞎火地绊倒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要跟这个家伙说清楚他干的蠢事,告诉他应该怎么走,却感到敌人的刺刀顶在自己的胸口上。
(16)那个日本兵不住手地往下扎。他为什么不扣动扳机呢?吉姆不得而知。他躲不开扎在胸口的刺刀,本能地抓住步枪用力往外推,同时把对方打倒在地,随之猛地从胸口拔出刺刀,扑到他身上,开始徒手搏斗。很快,他又感到背后一阵刺痛,跌倒在防线后的小土坎上。另一个敌兵从背后扎了他一刺刀,切开一道六英寸长、半英寸深的伤口。幸好他跳开了!他回头去看,却听到了欢快的枪声,班长的冲锋枪撂倒了两个攻击他的日本兵。
(17)平生头一次遇到贴身肉搏,吉姆却大难不死,乘飞机回到美国,住进华盛顿州的医院。
给他治伤的外科医生惊奇不已。“你应该死呀,基尔比!刺刀扎在了你心脏的位置。我不明白,什么能救你呢?”
(18)吉姆
(19)医生做出诊断:左胸部和臀部受刺刀伤。胸部伤口3英寸深,没有并发症。吉姆住了六个月的医院,恢复了元气。在关岛获得紫心勋章。
(20)我的弟弟许多年后去世,享年56岁。文章的(1)—(5)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请根据上下文,仔细研读第(4)段,说说这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想象一下,吉姆对外科医生说了什么,把他说的内容写下来,补充到第(18)段的空白处。
“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第(10)段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竟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呜,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3)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蝉的卵
法布尔
①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③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④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⑤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⑥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⑦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⑧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⑨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⑩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⑪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有删改)
(1)围绕“蝉”,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三方面内容?请简要概括。
(2)第④~⑨段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作者列举了两个数据,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
(4)本文在介绍蝉时,多次以“小动物”“弱小的动物”“小生物”来称呼。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戏团的秘密
(日) 星新一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长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的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洋洋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1)下同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了马戏团近段时间很红,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个环境,同时也设置了为什么会很红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B.主人公马戏团团长,在得到拜访者的赞赏后,改变了原先想尽快打发走来客自己好好休息的想法,说明他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人。
C.小说在结尾处,观众“交头接耳”“拍手鼓掌”,说明马戏团的节目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展现了一个夜晚开始到第二天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读来让人颇有兴趣,余味悠长。
(2)用简明的话概括什么是“马戏团的秘密”。
(3)文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你认为文中的团长能不能守住马戏团的秘密?请说明你的理由。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共分为10个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与其存在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容易出现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因传承人的死亡而走向衰落,不经意就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起,国务院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据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材料三
6月13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全省各地将围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餐饮类技艺等非遗项目,以70%在互联网平台上展播,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40余场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当天上线。主办方从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1位个人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中精选出35部,将通过电视段和网络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同时还将联合海外文化中心用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大平台同步进行线上展播。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购物节汇集了全省356位非遗传承人、536家非遗店铺及其相关企业,展示展销5000余款非遗特色产品。
独具特色的“非遗健康生活——中医药之美专题展”也于当日正式开展,展览诠释了四川传统中医药这一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与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
( 据《四川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反映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相当大的的难度。
B.由材料一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C.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D.材料三选用的是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可以用“四川非遗购物节成亮点”作为题目。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德阳地区的德阳潮扇,绵竹年画,中江仓山大乐,广汉三星堆,广汉保保节,什都马井元宵节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柱状图中古比前三的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在现实中存在最为普遍。分布也最为广泛,传承和发展也更加有利。
C.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与人文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D.今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采用70%在互联同平台展播,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这是由防疫抗疫的现实决定的。
(3)结合材料,请你为“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
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现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B.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
C.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
D.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选文在第⑥⑦段要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我觉……”“我想……”“我们现在读……”,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