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

①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有趣的是,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②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最多的词也是梦想。选秀节目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其实意思是: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5道题目打败4个人闯过3关也是梦想。

③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④一次,我在异地看了一部电影﹣﹣《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经历挫折,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这是电影对年轻人的励志教育。说实话,看了之后,我颇为我们的梦想感到自豪,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

⑤后来,我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学,又去伯克利修了EMB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是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了一名很优秀的西餐厨师。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非常为孩子感到自豪。

⑥“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根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⑦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

⑧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这是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⑨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⑩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自己的内心。

⑪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⑫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

⑬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⑭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他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

⑯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选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原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

②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2)文章①﹣③段讲述了当前社会人的“梦想”,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梦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3)关注第④、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自豪”,同为“自豪”,原因大不同。请简要概括“我”和“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我”感到自豪的原因:  

“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4)如何理解作者所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这句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大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关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①
画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用“——”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
对划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未能使他获诺贝尔奖。一些传记家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十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入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弗洛伊德曾对20世纪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梦的解析》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揭开了20世纪序幕的著作。《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作,同时也可以看做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差不多十年以后才为人们所重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就再版了八次,并有了近十种文字的译本。弗洛伊德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并列的20世欧美思想家之一。
从文章中看出,弗洛伊德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原因是什么?
《梦的解析》是一部具有什么价值的著作?
弗洛伊德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从选文看,居里夫人是怎样对待财富的?
从选文看,居里夫人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我坚信我们是对的”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读文答题
在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概括本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三个“研究”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本段用“‖”划分为两个层次
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1)在那整个时期中
A.指作者整个少女阶段
B.指作者在巴黎大学时期
C.指作者五十年的科研时期
D.指作者和丈夫在一起的一段日子
(2)像在梦幻之中一般
A.指取得成就的高度愉悦感
B.指取得成就的梦幻般偶然
C.指科研和爱情双丰收的愉悦
D.指痴迷在科研之中的独特感受

拓展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悄悄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思想和生活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了科学教科书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了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居里夫人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的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中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里尽情地享受。但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孩当玩具。上帝给她的美形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能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文中划线句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第二段中列举了四项“有的人”,诸葛亮与毛泽东属于哪一种?作者举两人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