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1980年,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美国科学家崔琦和施特默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两项成果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的芯片中,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会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为电子的运动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高速路上前进。
然而,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为了一台计算机的量子霍尔效应,相当于需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
1988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即“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它与已知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但它的实现也更加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找到能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组成功地预言了二维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于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方向。2010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方忠、戴希等与张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这个方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有多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沿着这个思路在实验上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最终,他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 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并在极低温输运测量装置上成功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2013年3月14日,该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科学》杂志的评审作出评价:“这篇文章结束了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年的探寻,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说,这是“诺贝尔奖级的发现”。关于“量子霍尔效应”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区别,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后者具有与前者完全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 |
B.前者应用前景广泛;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下的量子效应,应用前景限于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方面。 |
C.前者的产牛需要非常强的磁场,应用时难免器件体积过大、成本过高;后者的产生不需要外磁场,应用时,能使得器件的体积小不至于过大。 |
D.前者于1980年被发现,后者于2013年被证实;后者的实现比前者的实现更难能可贵,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量子霍尔效应可以使电子的运动由无序变成有序,使得电子在各自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电子相互碰撞,避免其能量的无谓损耗。 |
B.要在试验层面证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科学家而育足十分严峻的挑战,既需要有很特殊的材料体系,也需要有很特殊的物理途径。 |
C.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 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在这一材料中,就存在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
D.曾有科学家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但经德、美、日等多国科学家的实践证明,这条思路行不通。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常态下的芯片中,电子运动没有特定轨道,会相互碰撞,因而计算机会出现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量子霍尔效应的具体应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
B.由于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所以到目前为止,它并未获得实际应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才显得十分必要。 |
C.薛其坤领衔的研究团队之所以能率先证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因为他们不仅吸纳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掌握了正确的研究途径,而且在方法上有自己的创新。 |
D.鉴于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德国科学家和发现分数量了霍尔效应的芙国科学家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可以断言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符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的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定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俱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使用合用的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常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必须由知性画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
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
D.“谣”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古诗,有了古体的乐府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
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 |
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有固定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
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画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一针一刺度日难”用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短诗。 |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方楚雄——溯源、汇流、精思
薛永年
方楚雄,广东普宁人。1975年入广州美术学院,1978年毕业留校任教。曾由学院派往北京、天津学习,得李可染、李苦禅、崔子范、孙其峰等人指教。擅花鸟、动物画,所作构图新颖,笔墨精到,既有传统笔墨韵味,又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风貌别具。
在当代花鸟画创作与教学领域,方楚雄是引人瞩目的高手,也是成效显著的名师。他少年早发,精进不辍,年方耳顺,已有55年画龄,执教亦逾30年。
传统的花鸟画,以动植物为主体。其中,动物最能与人沟通。方楚雄的一个亮点,便是画百姓喜闻乐见的动物,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又与环境依存,赋予意趣和情境。家禽家畜,多活跃于朴素的田园,流露出生命的自由,歌颂着生活的恬静温馨。山禽猛兽,每活动于大野长天、深山老林,赞颂着大自然的雄奇高旷。他画各种畜兽,既表现动物间的感情,更表现人的感受。幼畜的天真、舐犊的深情、情侣的亲密无间,无不是生命的感悟,亲情的寄托。
中国的花鸟画,讲求“移生动质”,方楚雄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精于描绘花木禽兽的生命状态,表现古木老竹的旺盛活力。他摆脱古人的“折枝”模式,不画细枝而画老干,放大局部,以特写镜头凸显生命的饱满、夺人的气势和内聚的张力。稍后更推出了大境界作品,以宏大的构图,仰视的角度,画硕大无朋的老梅老松,枝干如龙似虬,繁枝密叶,千花万蕊,铺天盖地,空隙透光处,露出无尽而邈远的长空,时有山禽飞翔栖止。他一反鸟大枝细的描写模式,恢复了真实比例,由意趣生动变为意境深远,从歌颂生命走向了更为开阔的礼赞生态。
有人说,方楚雄的画雅俗共赏,在我看来,更恰当的说法是谐俗而入雅。谐俗,一是题材的通俗性,二是顺应当代的文化心理与视觉经验。入雅,不是复兴古代的雅人高致,而是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观提升精神境界。当下,农业文明迅速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迈进,与世浮沉的人们,有些追求感官刺激,有些注重物质欲望,习惯了快餐文化,浮躁情绪增长了,产生了无名焦虑,失去了精神家园。方楚雄的花鸟画,敏锐地把握住回归自然的心理,以抓住观者眼球入手,自觉接续花鸟画的文脉,讴歌和谐精神,注入人文关怀,把花鸟画当成寄托理想情操的精神家园。
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观念和写生训练的引进,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晚清绘画主流的形疏神失,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有所遮蔽。方楚雄的得天独厚之处,在于独特的学画历程与艺术道路。他早年从学王兰若和刘昌潮,接受了来自海派雅俗共赏又重视笔墨的传统。青年时代入广州美院,师从黎雄才、杨之光、何磊、陈金章,接受了岭南派折衷中西与时俱进的传统,获得了坚实的造型能力,养成了感悟花鸟世界的艺术思维。其后,他北上问学于李可染、孙奇峰,吸取北派的精雄大气,并上追宋元,旁及明清,由近及远,深入研究传统精神和历代画法,兼采西方形式法则,形成了创作式写生为基础细笔为主调兼容并纳的创作道路,在不断开拓题材提升境界的同时,推出了温煦而开张,严谨而不拘,清新而质朴,浑然大气而细节精到的风格。
就花鸟画而言,他既能工笔,又能写意,兼工带写是他的主要风貌。这种面貌的作品,材料是生宣纸,画法以工为主,以写为辅,以中为体,吸纳西法,由近及远,集传统之大成。倘加分析,可见有宋元人体察物象的精心,有明清人笔墨提炼的极致,有近代水墨写实的精微,也有西方现代绘画强烈的形式感。
“集其大成而自抒机杼”,曾是不少人借古出新的途径。方楚雄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高度重视对物写生,直接吸取源头活水,澄怀感物,寓情于理。他的写生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现场铺纸,取舍加工,挥笔运墨。二是以线描提炼对象,但不是被动的,而是有删减,有加工。古代的花鸟画家,大多以梅兰竹菊为基本功,理解如何以笔墨概括对象,怎样在平面上处理空间,方楚雄这方面的功夫很深,出版过梅兰竹菊四谱。但他绝不依样葫芦,而是依古人概括对象之理,在写生中提炼自己画法,形成自家图式。
教师的职责,被称为“传道、授业、解惑”。方楚雄学习历代中国画教学的经验,融入了独特艺术道路上的实践与思考,把院校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与师徒教育的亲授性、引导性结合起来,主张路子要正,起点要高,目标要远。
方楚雄在花鸟画创作和教学上,都已成绩斐然。总结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溯源、汇流、精思,亦即坚持吸取生活的源头活水,善于汇集传统和外来的艺术,精于思考传统精神和时代审美需要,这也是给予大家的启示。
(《人民日报》2014年6月版,标题有改动)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是实用类文体,但本文在语言上十分考究,行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对偶,整散结合非常自然,富有文采又颇具音韵美感。 |
B.方楚雄高度重视对物写生,直接吸取源头活水,澄怀感物,寓情于理,与以往画家一样借古出新,真正“集其大成而自抒机杼”。 |
C.作为南方人的方楚雄年轻时曾长期受教于李可染、李苦禅、崔子范、孙其峰等大家,吸取了北派的精雄大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D.同样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动物,同样是活跃于朴素田园的家禽家畜,到了方楚雄的画笔下,总是能表现出比前人更高的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亲情的寄托。 |
E.方楚雄通过几十年的学习、摸索,对中国传统花鸟画有了独到的理解,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绘画成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将这些独到的感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⑵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不俗的艺术成就,方楚雄依靠哪些得天独厚之处?
⑶根据文意,说明传统花鸟画“折枝”是什么意思?方楚雄为什么要摆脱这种模式?
⑷文章把方楚雄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六个字:溯源、汇流、精思,你认为哪两个字最重要?请说明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窘迫。 |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 |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韵。 |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⑵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⑶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
⑷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