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种”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兴”即是“种”。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
E.文章从地方方言说起,将自己对方言母语的体会娓娓道来,知识趣味性强,同时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山间小路
(台湾)龙应台
①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拭、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④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拭会面。他要和张拭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⑩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昕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文章主要写岳麓书院,为什么却要从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写起?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文章第④、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请探究本文以“山间小路”为标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讨。比如说,有人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源于墨家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就是“兼爱”,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谋福利。这是比儒家还能牺牲自己的,儒家还要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家、墨子的行为则是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最早论述“侠”这个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著名的有《韩非子·五蠹》中对“侠”的否定,韩非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他反对“侠”,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说“儒”和“侠”都是坏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眼里,“侠”和知识分子一样都是讨厌的东西,都是扰乱社会秩序、不让统治者好好睡觉的人:知识分子经常提意见,“侠”不提意见而直接捣乱,这些家伙都属于社会的蠹虫,是应该好好镇压的。韩非子的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但是他从反面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是为社会鸣不平的,都是对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前进的。所以说,虽然说文人和武人是两端,恰恰文人和“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北大的陈平原先生有一本书就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做侠客梦,“侠”和“文”的联系是非常紧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有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司马迁是怎么论述“侠”的呢?《史记》里有<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承,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这段论述,是对武侠精神非常好的概括。但是我们注意一点,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到“武”,就是说“侠”是可以没有“武”的。我们现在受武侠小说影响,认为侠客一定要身怀绝技,一定要有点什么过人的搏击本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有一个著名的谬论: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谁呢?就是雷锋,雷锋是当代的大侠。我第一次说的时候,北大学生也不理解,说雷锋也不会武功啊,虽然是个解放军,不过也只是个开汽车的解放军,也没打过机关枪啊。我说“侠”跟会不会武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利益,而且不以此来自傲,这就是“侠客”。
司马迁还说过:“游侠救人于厄,赈人不赡,仁者有采”……
就是说能够救人于困厄之中,这就是“侠”的精神。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伟大,不仅仅是由于文采,更在于司马迁人民性的立场。司马迁写《史记》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批判不公正的社会、批判统治者;他写了很多布衣人物,写了很多普通人;他把孔子这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写到《世家》里去,把他写到帝王将相的队伍中去;把许多刺客、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写到历史中去,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不能跟《史记》比?就像鲁迅批评的那样,以后的历史著作成了写皇帝的家谱。立场变了,价值自然就变了,所以司马迁的伟大还在于他的人民性的立场。
——节选自孔庆东《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概况》韩非子对“侠”的否定从反面指出了“侠”的____的功能,而司马迁的话是对的形象诠释。
下列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学术界对武侠的起源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 |
B.韩非子认为:“侠”和知识分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扰乱社会秩序,是需要镇压的。 |
C.“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对社会持批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
D.因为“侠”和“文”的联系紧密,所以《史记》中的某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源头。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武侠精神包括讲义气,说话算数,不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救助别人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等内容。 |
B.在司马迁看来,“侠”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武力,真正的“侠”是不应该动武的。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 |
C.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雷锋,这是作者根据个人对侠的理解作 jLI_I的判断,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这是谬论。 |
D.根据文章对武侠精神的论述,晚清的鉴湖女侠秋瑾,愿意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都是具有武侠精神的。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
[注)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有删改)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文后题目。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完成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窎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那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删改自《光明日报》)
【注】窎(diào)远:(距离)遥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
B.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
C.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
D.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
E.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2)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