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 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 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 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2.

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3.

"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
南 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
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民族、国家还有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
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
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
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
D.杜甫的作品被誉为“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

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历史和文学分别是如何再现历史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藏 在 草 间
耿 立
乡村是藏在草间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或绉折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起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会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常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吧。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草是那样热烈,满地的青,那些封闭了一冬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无论田野土埂,无论屋顶砖缝,草们都不放过机会。
草多如毫毛。父亲说醉草最好,羊要是吃了,就如农人抓起小酒壶仰脖喝透了,那羊也醉眼朦胧地踉跄着回家。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他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如《圣经》上说的,人间有许多的无名氏,草也有,草的家族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妖冶的,朴素的,秀美的,绮丽的。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和约,庄稼占多少地,草占多少地。草总是先长出来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镰刀、铲子、手叉,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们。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的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他的肩上四季都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有一些草或者干柴,喂养生灵或烧火。当他中风后尚未恢复,他就开始下地薅草,他的步履蹒跚,手指不能灵活转动,最后还是没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拔节,即使干不了活,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
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赶弯了,牙齿也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也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该走的就要走,没得商量,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父亲去看管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远处是割过的谷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手捏一块红布带,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了躁动,也没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他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拿起卷烟,跑到谷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再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了骨刺。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果墓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掊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到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耿立散文集《藏在草间》,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认为“乡村是藏在草间里的”?请概括理由。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语言表达特色?请作赏析。
简析“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最后一段反复写到草的笑,请分别解说加点词语(短语)的内涵。(各不超过12个字)
笑话:
坏笑:
笑到最后:
联系全文简述作者以“藏在草间”为题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 桥 梁
陈从周
桥梁建筑,历来是在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要求下,不断发展提高。它以多种多样的形态,谐调融合于天然风景与建筑群体之中,因而很自然地给人以画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而且是既有美感又多情趣的艺术作品。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到清代黄仲则的“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立多时”之句,历代诗人词客,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另有以桥诗入画,或以画记桥,从对桥梁的欣赏,触绪牵情,引起一系列的联想,由赞叹而形之歌咏笔墨。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更为桥梁的艺术形象增添了风采。
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桥梁本身从布局、选形、用材、装饰等客观的物质因素中,体现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思想因素;而桥在特定的环境中,又会引起人浮想联翩的情感,使桥梁艺术丰富而多彩。我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积累下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卓越的成就和宝贵的遗物,至今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但是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有意识地配置桥梁,这也是艺术。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我国山区、水乡或平原城镇,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入城镇前,必经一桥。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亦标志了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这些控制城镇通道的桥梁,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建筑群里往往配置一定的桥梁,这些桥梁常是建筑在人工开挖的池沼曲水之上。这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修桥,而是在建筑群的总体布置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服从社会生活中一定时代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庄严肃穆或清虚幽静的感受。
桥梁的选型,基本上决定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再结合着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燕赵的联拱平驰,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水乡的薄拱轻盈,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泉州安平长桥,一如压海长堤,雄健为闽南之冠。大渡河边,群山高耸,泸定桥一线横空,凌云飞渡。这些,都是桥梁结构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桥梁除了结构本身必须具有者外,有时服从于保护结构材料等原因,而在桥上增加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桥梁的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从功能需要出发的桥上建筑,由朴素到繁华,装饰性起了更多的作用。即使桥上并无建筑,也往往在桥头树华表,立牌坊,傍守狮像,侧立幢塔,而栏板、柱头、石梁边、拱券的龙门石面,都可以作艺术装饰,表现出艺术的魅力。虽然桥梁主体结构的艺术性,是桥梁艺术形象的主导部分,但装饰亦关重要,“好花须映好楼台”,锦上添花,益增风韵。即使不采取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加工,桥的曲折,坡的缓急,踏垛的节奏,也能别赋情趣。“市桥携手步迟迟”,即咏富于韵味的拾阶登桥的乐趣。
由桥而产生的感情的联想,常常形诸文字,所以桥廊、桥亭每多题壁。而桥的命名,如垂红(桥)、锦带(桥),点景标题,楹联诗文,亦甚多妙笔,这也是桥梁艺术的一个方面。
(选自陈从周散文集《天趣美文》,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桥梁之所以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些桥梁控制城镇通道,送往迎来,联系着人间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
B.有些桥梁服从一定的政治礼制或宗教思想,使人产生或庄严或清虚的感受。
C.有些桥梁气势雄壮,有些秀丽如画,有些雄健夺冠,有些凌云飞渡。
D.有些桥梁增加了亭廊楼阁等建筑,使构图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下列表述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桥梁建筑主要是一件艺术作品,给人画一般的意境和诗一般的情感,当然它也是一种具有交通实际功能的工程。
B.有意识地配置桥梁是一门艺术。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傍小溪,是配置桥梁的不移的规律。桥梁的建造,随之而异,各臻其妙。
C.建筑群里配置一定的桥梁,已不是为了克服自然险阻,而是总体布置中的一个部分,服从一定的需要,如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D.中国园林中桥梁的形式特具中华民族风格,如燕赵的联拱平驰,水乡的薄拱轻盈,泉州的长桥压堤,大渡河边的铁索横空等。

第一段末句中“这些文艺性的描绘”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1)天空飘着小雨。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2)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3)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4)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5)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沈从文的作品明媚而忧伤,在现代作家行列里,他是独特的一位,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跟他一样的那些乡下人,都是自然之子,秉承着天命,在原野里花开花落,像水一样,按着命定的流向流淌。
(6)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总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书本,去和自然亲近,去日光下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7)美国学者金介甫说,如果要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鲁迅是当然的第一,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第二!
(8)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1)自然段以雨起笔,用嫩嫩的鸟鸣、怯怯的蓓蕾等生动地写出了早春细雨的特点,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B.沈从文的坟茔和墓碑都是奇特的,这说明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创作之路是一条异于常人的艰难探索之路。
C.文章写拜谒沈从文墓的那对年轻情侣并非闲笔,意在表明沈从文的作品在年轻一代的读者中也具有影响力。
D.作者从沈从文墓的特点联想到他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坚信沈从文的作品会永恒,表达了心中的崇敬之情。

E.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清新自然,具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为什么作者把沈从文称为“乡下人”?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
根据文章,完成下列两题。
(1)请从“衬托”的角度,对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2)“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
答:
请结合文意,并联系读过的其他作家的作品,简要分析“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文化的修心
张其成
我们养生也好,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组织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心”。这个“神”从哪里来?我觉得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养生把握住这个“神”,然后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质量,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何谓“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传统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峰,叫“轴心期时代”。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并不是越来越进步了,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即“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顶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智慧,这些精神文化。
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修养上(包括身体、心灵两方面的修养),我们也发现“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养神的最好工具。就养神而言,仅仅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来自于“轴心时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与人类“轴心时代”颇有渊源,它们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修什么“心”?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佛家怎么“明心”?有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他们有没有法门?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即没有固定的法门。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天下事了犹未了”的“了”就是完结、了结,但是又是没有“了”,有的事情是没完没了,这就叫“了犹未了”。那怎么办呢?那我就“不了了之”呗,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选自《东方早报》 2012.12.08,有改动)
下列对于“修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要流派,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各家流派在修心内容方面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们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B.儒家所讲的“正心”,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C.道家的“静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与大自然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
D.佛家讲“明心”。佛家的“心”是指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其实质就是人的本心。所以,佛家可以通过“明心”而明了“本性”。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已经基本定型,那个时代叫“轴心期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
B.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
C.儒家所“正”之“心”,实质上就是仁爱之心,它与道家所修的“虚静之心”是不同的;前者在善念基础上还有规程,后者更关注身心和谐。
D.佛家“明心”和道家“静心”基本是相同的,都强调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B.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从人类“轴心时代”的文化智慧中汲取了营养,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那个时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
C.儒家强调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而道家则倡导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
D.“明心”是佛家的大智慧,只有做到明于本性,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自然也就提高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