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信:的确。
C.至于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涉:经历.
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过错。

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
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
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

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2)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2,4,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析产与侄析:分析
B.穆廉得其实廉:查访
C.坐诉者,系狱久系狱:关押在狱中
D.穆治之不少贷不少贷:一点也不宽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因析产与侄,属于妾子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还,以疾卒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时杨荣当国

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②仁宗监,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错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杀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甫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②汙:同“污”,污点。



2.4.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河西尉,不拜拜:任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故事:旧业
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鼓吹:宣扬
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因:因此

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A.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B.①甫见之,或时不巾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C.①擢河西尉,不拜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D.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远、湘,在飘泊中去逝。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2)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
(3)为诗歌、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言文阅读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遏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日:“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日:“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
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
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按:巡视
D.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春数称于太祖而君幸于赵王
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举匏樽以相属
C.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齐国其庶几乎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可十二丈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刚好
C.山川之胜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见:显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乳而下垂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