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言文阅读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遏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日:“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日:“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次:驻扎 |
B.疾驰薄其营薄:迫近 |
C.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按:巡视 |
D.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遇春数称于太祖而君幸于赵王 |
B.都督耿忠拥以见胜举匏樽以相属 |
C.帝闻之不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齐国其庶几乎 |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费宏,字子充。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五年进尚书。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鲁府邹平王子当潩当袭父爵,为弟当凉所夺且数年矣。宏因当潩奏辨,据法正之。当凉怒,诬宏受赂,宏不为动。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宸濠谋复护卫,遍赂朝贵,宁及兵部尚书陆完主之。宏从弟编修寀,其妻与濠妻,兄弟也,知之以告宏。宏入朝,完迎问曰:“宁王求护卫,可复乎?”宏曰:“不知当日革之者何故?”完曰:“今恐不能不予。”宏峻却之。及中官持奏至阁,宏极言不当予,诏卒予之。于是宸濠与宁合,而恚宏。宁数侦宏事无所得。以御史尝劾寀不当留翰林,即指为宏罪。宏乞休。宁遣骑伺宏后,抵临清,焚其舟。宏归,杜门谢客。会宏族人与邑奸人李镇等讼,宸濠阴令镇贼宏。索宏不得,发宏先人冢,毁其家。宏驰使诉于朝。下巡抚孙燧按状,始遣兵剿灭。世宗即位,遣行人即家起宏,加少保,入辅政。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户部议督正德时逋赋,宏请断自十年以后。从之。大同兵变,张璁请讨之。宏曰:“讨而胜,玉石俱焚;不胜,彼将据城守,损威重多矣。莫若观变而徐图之。”事果旋定。是时张璁用事,璁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亦大怨。及璁居兵部,宏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指,上书诬宏,宏竟致仕去。十四年,璁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未几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明史·费宏传》)
[注]宸濠即朱宸濠,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宸濠阴令镇贼宏 贼:杀害 | B.发宏先人冢发:找到 |
C.下巡抚孙燧按状下:交付 | D.宏每示裁抑示:表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费宏正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宏请勤政、务学、纳谏②宏因当 奏辨,据法正之③宏驰使诉于朝
④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⑤宏请断自十年以后⑥宏亦竭诚无隐
A.①③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宏对抗权贵,险遭杀身之祸。他坚决不同意恢复宁王的护卫,以致被宁王及其党羽怨恨陷害,被迫离职;回乡之后,仍然被暗算追杀,差点丧命。 |
B.费宏持重得体,办事顾全大局。他屡次希望世宗革除前朝弊端,但有时也顾及皇帝面子,在一次朝会上,他只在大臣们的奏折上签名,而未另外进谏。 |
C.费宏料事在先,准确研判形势。地方势力反叛,有人主张镇压;费宏的看法是,无论胜负,都有损朝廷的利益,不如静观其变而后慢慢策划;兵变很快就平定了。 |
D.费宏三人朝阁,仕途曲折多舛。他年轻时就入阁辅政,能够秉公执法,始终高风亮节,亮节;但也多次引来政敌的忌恨和打击,每遭诬陷都不得不离开朝廷。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
(2)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撤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悍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节选自《三国志·凌统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侠有胆气轻:率性 |
B.行破贼都尉行:代理 |
C.统疾其侮慢疾:痛恨 |
D.乃率厉士卒厉:严厉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属于凌统在合肥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的一组是( )
①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②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
③身当矢石④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⑤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⑥统被甲潜行
A.①②③ | B.②⑤⑥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统头脑冷静,果断刚强。进攻麻屯之前,督将陈勤在宴会上辱骂凌统,凌统只是流泪没有搭理他。在进军路上陈勤再次侮辱他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砍伤陈勤。 |
B.凌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不讲规矩、随意欺侮他人的陈勤,他敢于当面指斥,拒不接受陈勤的罚酒;合肥之战失利,亲信部下无一生还,他悲痛不能自已。 |
C.凌统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进攻麻屯时,亲自冒着敌方的箭雨和擂石往前冲,大败反贼;在孙权陷入曹将张辽的包围时,奋不顾身,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 |
D.凌统慷慨大度,体恤下属。同乡盛暹应孙权诏命夜间到达,他慌忙提衣出门,执手迎进室内,毫无妒忌之心;在军旅中,他爱护部下中的贤士,贤士们也仰慕他。 |
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
(2)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属:连缀 |
B.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乖:违背 |
C.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 |
D.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 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 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上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劲敌。”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世长有机辩”的一组是()
①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
②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③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④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
⑤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⑥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
D.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
上面文言文段中的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
(2)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庠言非所以祗天戒祗:恭敬 |
B.在继先志,隆大业隆:兴盛 |
C.宜损其制损:损害 |
D.储嗣未正正:确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
把上面文言文中的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⑵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