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语录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语录二:“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语录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五灯会元》
【注】“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而成的物质、精神或现象。其中,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
三则佛经语录,各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请作简要概括。
请从三则佛经语录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简要谈谈其积极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构:购买
B.之为杏花书屋名:命名
C.周环以花果竹木艺:种植
D.君子有谷,孙子贻:给予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从故居迁县之东门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
B.登其室,思制稍异于前
C.公言事忤天子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不及归没于金陵夫列子御风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吾缨(洗)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江潭室西连中闺
B.自令放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C.何不淈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
D.安能以身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尘埃乎?”
渔父莞尔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B.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C.新者必弹冠洗身 D.鼓而去桨

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是见放/安能皓皓之白
B.葬于江鱼腹中/而蒙世俗尘埃乎
C.何故至斯/圣人不凝滞
D.渔父见问之曰/渔父莞尔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的行为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难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B.“众人皆醉我独醒”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C.渔父是一位遁世的隐者的形象,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有力的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