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关乎民生冷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问题。
材料一 表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和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平均绩效
绩效等级 |
区域(省份)分布 |
各类基本公共服务 |
A |
|
|
B |
北京、上海 |
|
C |
天津、浙江、广东、江苏 |
一般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 |
D |
辽宁、福建、山东、吉林、黑龙江、青海、海南、河北、重 庆、湖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藏、湖南、新疆、河 南、四川、江西、宁夏、安徽、云南、广西、贵州、甘肃 |
环境保护、公共安全、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 |
F |
|
科学技术 |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本研究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其中绩效得分[0.75,1]为A级,代表“优秀”;[0.6,0.75]为B级,代表“良好”;[0.45,0.6]为C级,代表“一般”;[0.3,0.45]为D级,代表“不足”;[O,0.3]为E级,代表“匮乏”。
材料二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惠及1 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加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立法,提高不同主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参与程度,建立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指出材料一中表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3)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努力发展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
材料一:18世纪英国建筑师威廉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他的光辉而已。”
材料二:“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三: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特征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华东的水乡文化,内陆的山寨文化,藏族洁白的哈达,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等。”
(1)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1)请联系你读过的一本书,谈谈优秀文化作品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组统计大量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同学们喜欢读的书多倾向于中国现代名著和中国古代名著,分别占到了71%和62%,对于外国名著则缺乏一定的热情。
(2)请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调查结论。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1)以上二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1月25日晚,美国政府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数小时后,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共同行动彰显:在人类步入低碳时代的大门即将敞开之际,两个大国也在暗中争夺未来低碳经济的主导权。而我国若实现上述减排目标,GDP损失将超5000亿元。早期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头三年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小火电,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材料二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骑自行车出行绿色环保,但近年来市区的干道上,自行车道往往被机动车挤占,自行车停放点也是越来越少;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拜客”是英语单词“bike”(自行车)的音译词。“拜客·广州”是一群为改善广州自行车出行环境“鼓与呼”的志愿者的集体称谓。
(1)据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应该怎么办。(12分)
(2)据《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3)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看,“拜客”们的“鼓与呼” 对我们中学生有哪些启示?
材料一每年日本太地町渔民要捕杀数千头海豚。“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鲜红的血色,整个海湾都被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烈的哀号声……”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这些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在深深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海豚湾》获奖后,太地町政府发布声明:“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传统,这些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尊重和理解地方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材料二国际捕鲸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就是否禁止捕杀海豚等小型鲸类进行讨论,但僵局一直未能打破。太地町官员强调,海豚等小型鲸类并不在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捕的范围内。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0分)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是否捕杀海豚的僵局一直未能打破”的原因。并为打破这一僵局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