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测量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r,其阻值Rx≈0.5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提供如下器材供你选择:
电流表A1(量程0.6 A,内阻约0.6 Ω) |
电压表V2(量程3 V,内阻约3 kΩ) |
待测的电阻丝Rx(阻值约为0.5Ω) |
标准电阻R0 (阻值5Ω) |
滑动变阻器R1(5 Ω,2A) |
滑动变阻器R2(200Ω,1.5A) |
直流电源E(E=6V,内阻不计) |
电键S、导线若干 |
① 图(甲)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测量部分”的电路,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②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该选择 (选择“R1”或“R2”),并采用 接法;
③ 根据你在①、②中的选择,在图(乙)上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④ 实验中,如果两电表的读数分别为U和I,测得拉直后电阻丝的长度为L、直径为D,则待测电阻丝的电阻率r的计算式为:r = ;
⑤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待测电阻丝的直径时读数如图(丙)所示,则该电阻丝的直径D= 。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如图所示,当静止的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视小车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 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
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 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
(2)下列4条纸带哪一条是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正确操作可能得到的纸带( )
冬奥会期间,某探究小组为了测量运动员的滑雪板在水平雪面上正常滑行时,板面与雪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得到了一张运动员的组合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滑雪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是160cm,相机的连拍周期是1.0s,g取10m/s2,则:
(1)运动员滑行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m/s2;
(2)所求的动摩擦因数是_____________;
(3)引起该实验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_。(填以下序号)
A.运动员的体重 | B.雪面的平整程度 |
C.拍摄动景照片时的虚边效应 | D.确定距离时的读数误差 |
如图甲所示,竖直放置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清水,内有一个红蜡块能在水中以0.3m/s的速度匀速上浮。现当红蜡块从玻璃管的下端匀速上浮的同时,使玻璃管水平匀速向右运动,测得红蜡块实际运动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已知sin37°=0.6;cos37°=0.8,则:
(1)根据题意可知玻璃管水平方向的移动速度为m/s 。
(2)若玻璃管的长度为0.6m,则当红蜡块从玻璃管底端上浮到顶端的过程中,玻璃管水平运动的距离为m 。
(3)如图乙所示,若红蜡块在A点匀速上浮的同时,使玻璃管水平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红蜡块实际运动的轨迹是图中的。
A.直线P | B.曲线Q |
C.曲线R | D.无法确定 |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打下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按打点时间先后顺序,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得到A、B、C、D、E 五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得B、C、D、E各点到A点的距离分别为AB=7.60cm,AC=13.60cm,AD=18.00cm,AE=20.80cm.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为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加速度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如图所示是他正要释放小车时的情形,对此另一同学提出了实验应改进的几点建议,其中合理的是。
A.应把长木板的右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阻力 |
B.应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表面平行 |
C.应将打点计时器接在直流电源上 |
D.应使小车离打点计时器远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