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短文。
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
肖 如
在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里,当海洋生物学家在分析美国海军跟踪潜艇的记录时,意外捕捉到一段低沉、重复的与人类了解的鲸鱼的规律相同的声音。从声音分析,这是一头须鲸。
因为身处一片无尽的深蓝中,须鲸们没有灵敏的嗅觉,但它们会“千里传音”。如今,已知的海洋中鲸目有两大类:一种是靠牙齿吃饭。以捕食为生的齿鲸亚目,如抹香鲸、虎鲸(逆戟鲸)、海豚等;另一类是靠嘴里梳子一样的鲸须吃饭。以滤食为生的须鲸亚目,如蓝鲸、灰鲸等。齿鲸们通过头上的鼻孔“哼”出各种声音,从短促的叽喳声到超声波,它们精于回波定位的捕食之道。而须鲸们的取食方式使它们没有精确回波定位的需求,它们也不哼超声波,而是通过喉部唱出低沉的歌。全世界不同海域的须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
因为须鲸的喉部并没有声带一样的结构,所以人类至今还不能确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科学家开始追踪这只唱歌的须鲸。在追踪它十二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它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地。它的行踪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毫无头绪,但它又从不留恋某处,也从不长期驻足某地。这么多年来,它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孤独状态,独自闷头在海里游来游去。它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不属于任何族群。
后来,科学家终于找出了这头鲸孤独的原因。原来它歌声的频率很特别。鲸鱼们相互联系的频率一般是15~25赫兹,而它的频率是52赫兹(50~52赫兹的频率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所以,它发出的信号严重跑调,同伴们永远也接收不到。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在歌唱,然而在同伴们的眼里,它就像是个哑巴。
再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但可惜的是,由于海域的不同,就算海豚接收到这种频率,它们也没办法立刻见面。于是,蓝色的海洋成了这只鲸鱼上演独角戏的舞台,它独自在广阔的水域旅行,自己给自己唱歌,只有自己懂自己的感觉。
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孤单但是却一直在找寻和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与世界接不上轨,与他人断了联系……还好一切只是暂时,当在不同波段的人群中寻找到那个与自己频率一样的人,孤独感会瞬间消失。
而今,这只鲸鱼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从发现这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它的频率也在渐渐降低。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4期) 标题说这是“一只唱歌跑调的鲸鱼”,读完文章后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科学家又发现,这只鲸鱼的音频其实和海豚相同,所以它掌握的是一门外语。文章结尾说“如果有一天,它遇见一只唱歌同样跑调的鲸鱼,会不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你认为这只鲸鱼会幸福吗?为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下列句中加点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用意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暴走妈妈”陈玉蓉,55岁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七个月的暴走,陈玉蓉的体重有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最终消失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让我们 A心中的巨人, B自己, C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原文有改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三个词语是从第⑥段中抽出来的,请将它们放回原文(只填序号)。
a.赏识 b.发现 c唤醒 A、B、C、品味③④两段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运用这些词语有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有什么分别?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0分)
母亲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揣摩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依据是什么?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主动是金
①有人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许多麻烦和厄运往往因为自己的多嘴;而且沉默可以表示深沉,表示有力,表示有城府。有人说:慷慨是金,因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要你能大方的给,必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有人说:坦诚是金……也许这些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拥有的真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
②主动是金,首先是因为它是良好精神状态的源泉。人生与事业的成败,决定于人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以主动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必然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事业充满热心,对他人充满诚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对本职工作则极富责任感。每天都能以饱满精神去迎接工作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得越发有信心,别人也会越发认识到你的价值。
③主动是金,还在于它是一条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魔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无所成就不是他们的内在潜质不具备,而是这种潜质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向某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中发现的学生天才。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从该校学生名单中抽取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的潜能与其主动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人的内在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甚至能使平常人做出超常的事情。
④主动是金,更因为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人生存、工作都是有环境的。环境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绝对无所作为的,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互动”与“适配”。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主动性,他来到某个环境中就会迅速适应,并且会在自己的努力下使不够理想的环境有所改善。没有主动性的人,则很难与外部环境“接轨”,既适应不了环境,更改善不了环境,也不可能与环境的变化俱进,好的环境还有可能变坏。
⑤所以,我呼吁: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吧!因为,在他们面前,天空总是蓝蓝的,空气总是新鲜的,人生布满了鲜花,事业充满着诱惑。他们,只有他们,才拥有金子般的生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答: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第④第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答: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的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只有主动,才能牢牢的把握胜券。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就是“主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忆读书(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⑤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⑦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改动)“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⑤段作者详写读了哪几本书?为什么要写?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文章第⑨段,作者写了哪几层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读书》一文寄托着作者冰心对少年儿童怎样的期望? 请你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