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三国曹马①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
B.师又谢朝士曰谢:谢绝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谁任其咎咎:罪过 |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项是(3分)(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独_昌_黎_之_文_理_蓄_于_中_文_肃_其_外_篇_同_而_局_不_复_则_先_后_处_置_之_适_宜_也_语_激_而_词_不_嚣_则_吐_吞_研_练_之_出_于_自_然_也。或千旋百绕,而不病其繁细。或东伏西挺,而愈见其奇。
(选自林纾《中学国文读本》)
翻译下列语句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前:在前面 |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
D.故方其盛也方:正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 | B.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
C.勿夺其时夺取 | D.王无罪岁怪罪,归罪于 |
下面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 移其粟于河东 | B.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 鸡豚狗彘之畜 | D.然而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下列各项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列举“移民移粟”的治国措施,证明自己治国已经尽心,接着提出“民不加多”问题。由此孟子可以借题发挥论述自己的治国之道。 |
B.孟子“欲擒故纵”,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诱导梁惠王说出“五十步”虽然都是逃跑但没有达到“百步”,从而说明“移民移粟”的治国方法与仁政还有很大差距。 |
C.孟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陈述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养民、富民与教民,后指出统治者行“王道”应持的正确态度“无罪岁”,回答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 |
D.孟子善辩,本段运用比喻将抽象道理分析得具体形象,说理生动而精辟;又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无乃尔是过与 |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秋以为期 |
C.是社稷之臣也 / 非我也,岁也 | D.龟玉毁于椟中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然而不王者 | B.填然鼓之 / 名余曰正则兮 |
C.朝避猛虎/ 辇来于秦 | D.猿猱欲度愁攀援 /侣鱼虾而友麋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