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从汉代开始,敦煌就成为我国和南亚、中亚以及西亚文化交流的要地,至今依然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敦煌位于下图中的
汉代一天文著作中有如下描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它反映的信息是
A.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 B.对“月食现象”的科学解释 |
C.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 D.对“天人感应”的深刻批判 |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其治国指导思想应不包括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B.“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 |
C.“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反
映出孔子
A.重视道德教化 | B.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C.政治思想保守 | D.反对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