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分析下表,正确的是
表: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 |
1950年 |
1953年 |
1954—1961年 |
1962年 |
1970年 |
| 美国 |
14.5 |
49.6 |
40.5~47.8 |
52.3 |
77.8 |
| 苏联 |
15.5 |
25.5 |
26.7~43.6 |
49.9 |
72.0 |
| 日本 |
|
0.3 |
0.3~0.4 |
0.4 |
1.3 |
| 中国 |
2.5 |
2.5 |
0.3~7.9 |
9.3 |
23.7 |
①国防开支少有利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②苏联是二战后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导致美国国防开支大量增加
④中国国防开支在六十年代的激增是因为经济的好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以下是某一思想家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思想家属于
|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学派 |
| C.启蒙思想家 | D.自然哲学家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 C.“人伦者,天理也” |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各派别间的相互学习与吸收,而且体现了派别间的相互竞争。“是无父也”、“是禽兽也”的批评针对的是()
| A.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
| B.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D.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