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解决环境因素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存有关食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维生素C溶液的处理方法
使40毫升高锰酸钾(KMnO4)溶液褪色的滴数
1
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15
2
阳光强烈直射5小时后,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22
3
煮沸10分钟后,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21

 
(1)他们探究了       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2)他们的探究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贮存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         ,以防止其中的维生素C过量流失,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
(3)为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他们用pH试纸测得该维生素C溶液的pH在1至2之间,说明维生素C具有     性。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1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种物质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氢气。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色,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钙。

(3)另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2所示),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    ,判断依据是    

②若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    ,对应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包含实验步骤、产生现象和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 NaOH 溶液、 AgN O 3 溶液)。

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 NaCl NaOH N a 2 C O 3

猜想二: NaCl NaOH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猜想三成立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化学式)。

某活动小组对教材中关于钟乳石形成过程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一】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查阅资料:(1) CaC O 3 C O 2 H 2 O 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 Ca HC O 3 2

(2)溶有 Ca HC O 3 2 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 Ca HC O 3 2 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 C O 2

溶液变浑浊

生成的沉淀物是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 C O 2

浑浊液又变澄清

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3:加热步骤2所得溶液

溶液又变浑浊

溶洞中能通过    个反应把 CaC O 3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 NaOH Ca OH 2 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 NaOH 溶液是否也能与 C O 2 反应生成 NaHC O 3

【探究活动二】 C O 2 通入 NaOH 溶液中,产物中是否有 NaHC O 3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1:取一定量 NaOH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 C O 2

无明显现象

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Ca N O 3 2 溶液

澄清溶液变浑浊

加入过量 Ca N O 3 2 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步骤3: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    

有气体生成

通入 NaOH 溶液中的 C O 2 足够多时,   (填“有”或“没有”) NaHC O 3 生成。

反思提升:(1)若要用 C O 2 Ca OH 2 溶液反应获得 CaC O 3 ,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    

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

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    

用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溶液,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收集气体,   (填操作)后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该气体为    

实验二:将实验一所得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出现白色固体。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对所得白色固体作如下探究。

【资料】①能与作用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

溶液反应会生成,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含浓度较大的溶液,受热不分解。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

a. ;b. ;C.

【实验】取适量白色固体,利用如图装置充分加热,U型管中    ,则猜测b成立。

【反思】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后出现白色固体的原因是    

实验三: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碱式氯化铜[]蓝绿色固体,其受热会分解生成。取一定量蓝绿色固体,充分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用足量的吸水剂氯化钙和烧碱溶液充分吸收。

(1)实验测得氯化钙增重0.36g,烧碱溶液增重0.73g。则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2)若烧碱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则测得的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