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读某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分布比例变化图,完成问题。(10 分)
(1)与2000年相比,2012年甲时段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加 | B.道路系统落后 |
C.出行方式改变 | D.出行距离增加 |
(2)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等。
(3)与图中曲线最相符的城市功能区为 ,判断理由是 。
(4)为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 分)
读甲、乙、丙三城市2004年市民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
人口(万)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国内旅游(万) |
跨国旅游(万) |
洲际旅游(万) |
人均次数 |
甲 |
30 |
500美元 |
10万 |
0.7万 |
0.3万 |
0.37 |
乙 |
50 |
1200美元 |
25万 |
10万 |
5万 |
0.8 |
丙 |
150 |
3500美元 |
110万 |
25万 |
30万 |
1.1 |
(1)三城市中参加旅游人均次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城市;参加跨国旅游人均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城市,参加洲际旅游人均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城。
(2)上表反映了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所以旅游消费市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居民。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A、B两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表),判断A、B两地的气候类型。
A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气温(℃) |
24 |
24 |
26 |
28 |
29 |
28 |
27 |
27 |
27 |
27 |
27 |
25 |
26.6 |
降水量(mm) |
3 |
3 |
3 |
3 |
30 |
465 |
617 |
351 |
267 |
56 |
10 |
3 |
1728 |
(1)A为__________气候,B为__________气候。
(2)A地气候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3)C的气候类型与A、B两地中哪一地的气候类型相同__________。
图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m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 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为250 mm和__________mm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m。
图中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读后回答:
(1)此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此系统属于__________(高压或低压),从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为__________。
(3)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__________天气过程,B地将经历__________天气过程(冷锋或暖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现象,那么雨区目前是图中甲、乙、丙、丁的__________。
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右图)。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__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为__________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__________时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