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
| C.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 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
|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英国政治制度史》:“1689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1 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的英国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 |
| B.此时的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 |
| C.此时的英国上院具有立法否决权 |
| D.此时的英国下院拥有立法权 |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注重证据 | B.主张重罪轻罚 | C.纵容犯罪 | D.维护贵族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