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每小题3分。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跟着 | 
| B.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着眼睛看人,谓伺机夺取。 | 
| C.将何往而非病病:忧愁,不快乐 | 
| D.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适:往 | 
下面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
| A.相与枕藉乎舟中 |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 
| C.快哉此风。 | 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
| A.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 
| C.北合汉沔 | D.草木行列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但并没有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 
|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 | 
| 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造而非快?” | 
|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这里提到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 
|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 
|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 
|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 
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 A.③⑤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 
|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 
|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 
|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赀: 资财 | 
|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校:计较 | 
|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待遇 | 
|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 恨:遗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人交,无畛城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 
| B.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 | 
| C.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以山多峻岭,不可骑。 | 
| 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家人唯吾母事之谨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 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 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 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 
| B.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 
|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 
|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②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于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口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之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
 公就馆舍,使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口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其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口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逢 | 
| B.又使二人更相为荷荷:抬 | 
| C.还以之白公白:告诉 | 
| D.且易肩而行易:改变 | 
将下列文言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口村。
 ②公唤口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
 ③交手护之,口知其中必有物矣。
| A.①何 ②其 ③则 | B.①何 ②其 ③若 | 
| C.①焉 ②之 ③则 | D.①焉 ②之 ③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 B.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 C.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 D.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邮某士绅嫁女的嫁妆被盗贼偷走,于成龙发公文命令除一扇城门开放外,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好搜查赃物。 | 
| B.邑宰谎称城里并没有发生劫案,因为当时朝廷考核官员的条例很严格,所以上下都忌讳说有盗贼,以致即使被盗贼劫杀的,也隐瞒忍耐着不敢说出来。 | 
| C.于中丞查访到有强盗抢劫大富之家并烧死主人。于是唤来主人之子询问,主人之子立刻磕头哭泣,请求为父亲报仇。 | 
| D.强盗在妓院跟妓女一起商量,让妓女假扮病人,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偷运赃物回巢穴才分赃。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②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
 (2)于中丞路遇抬着病人的一行人,很快就发现了哪几个可疑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雨泽下注(流入)先妣抚(抚摸)之甚厚 | 
| B.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以乎阖(关闭)门 | 
| C.迨(等到)诸父异爨往往(到处)而是 | 
| D.风移影动,姗姗(缓慢的样子)可爱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 B.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 
| C.而庭阶寂寂呱呱而泣 | 
|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母立于兹 | 
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 
|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 
|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 
|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 
最后一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 
| B.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 
| C.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 
|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 
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
 姚洪,本梁之小校□。自董璋为梁将,洪尝事璋,(梁亡)后事唐为指挥使。长兴中,遣洪将千人戍阆州。董璋反,遣人以书招洪,洪得璋书,辄投厕中。后璋兵攻破阆州,执洪,璋曰:“尔为健儿,我遇汝厚,奈何负我邪?”洪骂曰:“老贼!尔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不已。今天子用尔为节度使,何苦反邪?吾能为国家死,不能从人奴以生!”璋怒,然镬于前,令壮士十人刲其肉而食,洪至死大骂。明宗闻之泣下,录其二子,而厚恤其家。
 ……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也。少为军卒,事梁为拱辰都指挥使。后事唐,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晋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契丹犯塞至于榆林,过祁州,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契丹以精骑划门,斌兵多死,城中无备,虏将赵延寿留兵急攻之,延寿招斌降,斌从城上骂延寿曰:“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已而城陷,斌自尽,其家属皆没于虏。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胜数哉胜:尽,完 | 
| B.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乐:以……为乐 | 
| C.其有旨哉旨:目的 | 
| D.其家属皆没于虏没:俘虏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 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
 ② 姚洪,本梁之小校□
 ③ 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
| A.① 之 ②者 ③于 | B.① 焉 ② 也 ③ 以 | 
| C.① 之 ②者 ③以 | D.① 焉 ② 也 ③ 于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 B.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 C.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 D.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开平到显德年间,五十三年之间,前后一共经历了五个朝代,在此局势动荡之时,无法要求士大夫们忠心不变。 | 
| B.五代期间,不少读书人虽学得仁义忠信,享受俸禄,协助治理国家,却不在乎国家的存亡,苟且偷生,不以为耻。 | 
| C.董璋曾经是姚洪的手下将领,后董璋降梁,想劝降驻守阆州的姚洪,姚洪不从,董璋破城抓住姚洪后将其残忍杀害。 | 
| D.祁州刺史沈斌率军攻打入侵的契丹军队,因误判敌情,被契丹军队围城,他大骂敌将,宁死不降,城破后自杀身亡。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姚洪和沈斌都被收录入《死事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
 ② 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