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刚,太子宾客,徙凤翔之盩厔。瞻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宫,士自远而至。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筑六堰灌田,岁省科敛数十万,水讼成息,民以比召、杜。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夏人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
神宗即位,为开封府判官。神宗问:“卿知青苗法便乎?”对曰:“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掊民财诚便。今欲为长久计,爱养百姓,诚不便。”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瞻不应,由是不得留京师,出为陕西转运副使,改永兴军转运使。
初,元丰中,河决小吴,北注界河,东入于海。神宗诏,东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复塞。乃开大吴以护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图请还河故道,下执政议。瞻曰:“自河决已八年,未有定论。今遽兴大役,役夫三十万,用木二千万,巨窃忧焉。朝廷方遣使相视,若以东流未便,宜亟从之;若以为可回,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议者又谓河入界河而北,则失中国之险,昔澶渊之役,非河为限,则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险,不闻以河障外国。澶渊之役,盖庙社之灵,章圣之德,将相之智勇,故敌帅授首,岂独河之力哉?”后使者以东流非便,水官复请塞北流,瞻固争之,卒诏罢役,如瞻所议。
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
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语辅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黜:贬退 |
B.掊民财诚便掊:分享 |
C.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缓:减轻 |
D.不闻以河障外国障:阻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自远而至②何辞而伐之 |
B.①岂独河之力哉②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 |
C.①若以东流未便②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 |
D.①英宗改容,纳其言②其勿复塞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
B.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
C.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
D.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瞻担任万泉县令时,把自己用以祭祀的田捐赠出来,用于修建学宫,不少学士从远处闻名而来。主管永吕县时,他做好水利建设,获得老百姓的赞许。 |
B.英宗派遣内侍王昭明等人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抚各部,赵瞻多次上奏章力劝皇帝召还内侍,英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
C.元丰年间,黄河决堤,朝廷就是否恢复旧河道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赵瞻从突然人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角度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恢复旧河道工程提案的不认可。 |
D.洮、河诸族认为青唐首领衰弱可欺,想依靠中国军队的威名把青唐首领给废了,边关将领强烈要求兴兵攻打。赵瞻担心难以攻克,所以反对兴兵。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
②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
(2)从文章中找出两个能体现赵瞻在政策谋划上忠厚爱民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五人墓碑记①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噭噭②,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③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④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⑤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⑥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⑦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①天启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②噭(jiǎo)噭: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③缇骑(tí jì):穿橘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④抶(chì)而仆之:抶,击。⑤溷(hùn)藩:厕所。⑥脰(dòu):颈项,头颅。⑦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上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旌其所为旌:表彰 B.抶而仆之仆:使……倒下
C.且矫诏纷出矫:假托 D.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屈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独五人之噭噭,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敛赀财以送其行谈笑以死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谁为哀者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评述五人“大义”表现的一组是()
①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位义士是被道义激奋而慷慨赴死的,死后名垂后世,比那些生来虽然富贵但是死后湮没无闻的人的人生有意义。
B.吴地百姓痛殴捕役,因而五位义士被说成作乱而斩首示众,他们死得从容,一个有名望的人出钱买下他们头颅,使他们的尸身得以保全。
C.五位义士抗暴之行有力地打击了阉党的气焰,对于阻止魏忠贤的逆谋发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诠释了“匹夫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D.五义士保护的周顺昌因忠义精神被朝廷表彰,荣于身后;所以五位义士也被朝廷追封,可以公开姓名,受四方志士的祭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据字于范,吴郡吴人也。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黄武初,征拜五官郎中,补侍御史。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污在位,欲沙汰之。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劝,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艳不听,卒败。
权咨嗟将卒,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自是拜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征据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嘉禾中,始铸大钱,一当五百。后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典校吕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于杖下,据哀其无辜,厚棺敛之。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权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数月,典军吏刘助觉,言王遂所取,权大感寤,曰:“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壹罪,赏助百万。
赤乌九年,迁骠骑将军。遭二宫构争,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孙亮时,二子熊、损各复领兵,为全公主所谮,皆死。永安中,追录前功,以熊子宣袭爵云阳侯,尚公主。孙皓时,宣至骠骑将军。
评曰:朱据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七》,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污在位疾:痛恨 |
B.一当五百当:相当于 |
C.乃穷治壹罪穷:被迫 |
D.迁骠骑将军迁:升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宜以功覆过欲以客往赴秦军 |
B.考问主者,死于杖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
C.厚棺敛之作《师说》以贻之 |
D.乃穷治壹罪良乃入,具告沛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据身材容貌壮伟,力大无比,擅长辩论并爱提出疑难问题。当时选曹尚书暨艳想将贪官污吏淘汰出朝,朱据持有不同意见。暨艳未采纳朱据的意见,结果引火烧身。 |
B.孙权觉得朱据是个可用之材,屡次提拔了朱据,并召他为附马。朱据为人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疏财济民。他的俸禄在当时是颇为丰厚的,但常常入不敷出。 |
C.朱据部下的军资被工匠王遂冒领,使朱据属下的主管军吏冤死,朱据怜其无辜受冤而死,厚葬了他。结果朱据本人也受连累,多次受到孙权的责问。 |
D.后来在二宫争权的时候,朱据拥护太子,他言谈诚恳,主持正义,以死相随。于是升迁为新都郡丞。还未到任,却遭到中书孙弘的诽滂。孙权在病重卧床期间,拟了诏书赐朱据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⑤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旧唐书•高士廉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适:出嫁 |
B.寻属天下大乱寻:不久 |
C.士廉坐与交游坐:因为 |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致:送给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父母以孝闻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
B.既觉而涕泗横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
C.又因暇日汲引辞人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及至,降阶与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塌,落。②絙:gēng大绳,粗索。③诎:qū弯曲,屈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辟地东邻比:近来 |
B.规其根围数尺规:规定 |
C.而行之也有序尔序:条理 |
D.阅岁而视之阅:经历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