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处十年屏:隐居
B.安得不为之计豫:参与
C.乃罢其狱:案件
D.犹不称虑:担忧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节妇传
宋 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婚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疾甚婴:缠绕
B.诗书,教诸子市:购买
C.乃其家复:恢复
D.服与诸子同羞:食物

下列句子中,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 )
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③含食哺诸儿④为之婚娶,先于己子
⑤剪鬓发示之⑥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奔逃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把《周节妇传》中的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为争得免。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瑾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下旨令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年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年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 “二臣无与,乞罪臣。 ”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年不自安,再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庶人牧场久于官籍:登记
B.事定,命顺天诸府饥振:通“赈”,救济
C.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相信
D.万年不自安,再请贷:宽恕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二臣无与,乞罪臣⑥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璜善于治理政务,政绩卓出。在济南任职时,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在山东任职时,能据理力争,减免地方百姓的赋税。
B.赵璜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担任左侍郎时,就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担任尚书后,更是在缩减皇室的营造工程方面不遗余力。
C.赵璜正言直谏,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起初就因刘瑾的谗言,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而入狱,后来更因权臣的弹劾,与秦金一起致仕还乡。
D.赵璜很有才干,富于智慧。遇到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在其他人还为此观望惊讶之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
(2)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翻译下列各句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道山亭记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⑤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⑥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⑦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 ①阸(ài),阻隔。 ②絙(gēng),粗绳。 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 ⑤陿,狭。 ⑥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⑦埃壒(ài),尘埃、尘世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相无间断属:连接
B.其途或逆坂如絙缘:攀援
C.汉尝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处:安置
D.人以屋室巨丽相 矜:骄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之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的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 “道山之亭”的胜景,

以表现 “其志壮哉”。
下列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铺张渲染闽地“远且险”,从“陆出”和“溪行”入手写,写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
B.文章思路缜密,介绍闽地山水之险和福州民俗风气,为程孟师“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作铺垫。
C.文章末段称赞程孟师,介绍其辗转任职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暗示他仕途坎坷,含蓄蕴籍。
D.本文没有单刀直入介绍程孟师的业绩,而是纡徐曲折,写出其不畏险远,抗思尘外,做出政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2)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探)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约倍:违背
C.于是单于穿塞十余万骑将:率领
D.单于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甲肉袒谢人之力而敝之
B.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若属皆为所虏
C.徒见畜牧野燕王拜送
D.安国元朔二年中卒皆白衣冠送之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