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不足和知足
冯小燕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处理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每一个市场,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一个旅行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不足。
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专心致志地学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就会懂得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会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延伸你的能力,而不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不管多么富有的人,他所享用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也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也只是一个五尺之躯。多么好吃的饕餮之徒,他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隙,否则就会消化不良。多么生猛的登徒子,他的床笫之欢也必须有节制,否则会肾亏。每一种生理享受都会餍足并严格遵守着过犹不及的法则。这说明 。
④知足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一生的确无需享用过多的东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焦虑。在功名利禄面前,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在物欲横流之中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这样才会使内心和谐快乐,“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不抱野心,不怀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心无旁骛地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踏踏实实地去做成几件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机遇,而是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地放弃一切诱惑和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⑤天地悠悠,人生有限。人不可能同时走上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明星的鲜花掌声和隐者的清逸自在……总之,不可能把所有好处都占完。知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陷,知人生的“不足”;知“不足”,就是“知足”。请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请根据第段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在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请你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先指出人生有不足,并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请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①一辆镶有红边、流线型的白色列车在轨道上启动,当火车加速到每小时100千米的刹那间,整辆列车竟然升离路轨,在离轨面30厘米处继续向前加速行驶,此时滑行速度已超过每小时500千米,但火车行驶十分平稳,没有震动,更没有废气和噪声。这便是日本和德国制成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试验时的情景。
②从理论上讲,超导磁悬浮列车可以达到每小时1万千米的速度,这一速度远远超过子弹从枪膛里射出的速度,可以与洲际导弹的速度相媲美。这样,从北京到上海只需10分种,而以同样的时间,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机只能飞很短一段距离。科学家们希望,在21世纪实施这一项先进的运输系统。
③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底部装有超导材料做成的超导磁体,它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并且使地面的轨道上产生相同的磁场。由于磁的同性相斥的道理,于是整辆列车就由看不见的磁场支撑起来,悬浮在轨道上面。同时,在轨道上装有大型线圈,能在列车的前方产生一个磁极相反的磁场,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原理,吸引着车底的超导磁体,从而达到使列车飞驶向前的目的。
④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性能、速度都超过了飞机,所消耗的能源又极少。而且列车的能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为正在减速的列车可以将车身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人们就可以将这个电能重新用来推进另一列列车。科学家估计,磁悬浮列车的动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7%。
⑤超导磁悬浮列车是在地下的真空隧道中运行的。采用真空隧道,可以免去气流与车身产生的摩擦,既加快了行车速度,又能使动能的损耗减小到很小很小。
⑥超导磁悬浮列车既然有这么多的优越性,那么什么时候它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呢?目前,超导磁悬浮列车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最好能再进一步提高超导体的临界温度(-190℃),这样,人们就有条件得到比较便宜、比较多的超导材料。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⑦另一个难题是,要让超导磁悬浮列车通车,需要挖掘工程浩大的地下隧道,以便它能通过高山、雪地、平原、沼泽等不同的地理环境,达到便利交通的目的。
⑧为了降低开挖地下隧道的成本,科学家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名叫组合隧道方案。就是说,让隧道除了能使磁悬浮列车通行以外,还把输油管、电缆、光纤通讯等同时放进去,一道多用,这样就可以让各有关方面都来投资。
⑨将来,超导磁悬浮列车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因为它的高速度和低污染是人类社会所希望的。在地下行走还可免得受自然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有雾、刮风、下雨、下雪都不必担心。当然,从现在看,建造这样一个运输系统,需要天文数字的高额经费,这样多的费用应该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有用价值和贡献,比任何数量的投资都更为可贵。这就为超导磁悬浮列车早日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
⑩当然,如能让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地面上来行驶,这更是科学家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预计2020年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作者认为超导磁悬浮列车将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那么它有哪些优越性?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只追前一名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 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 000个剧本,就是1 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____________,更需要_______________。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和“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⑤段相应的横线上。(2分)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希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说说朱成的事例给你怎样的启迪?(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诊 【15分】周海亮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些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赊帐和赖帐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她把沾满灰垢的干枯的手伸进自己的胸脯,摸啊摸啊,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女人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的,是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垂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地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你快给他看看,他们都不给他看……他很可怜,他整夜咳嗽。
还有呢?他问,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哪!女人说。
还有呢?他继续问。
就是咳嗽,发高烧,不吃饭,夜里总是哭!女人重复着。
啊,知道了。他抽出听诊器,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开些药吧?
不行呢。女人说,他怕苦,他会吐药的。
那么打个吊瓶?他说。不行不行!女人说他很怕疼的。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你闭嘴行不行?让你等一会儿不行吗?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那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痛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你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以后呢,女人说,我想每个月都来给他看看……
绝对没问题的。他笑着,你什么时候来都行。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走到门口,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瓶。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十七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一个也没有……没有……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3分)
文章开头写“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结尾又写“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谈谈“他”产生这两种想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试说明理由。(2分)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后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2分)
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精彩的语句
描写方法及作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入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
材料一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公众之所以产生“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词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主要观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自《读者》,稍有改动)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2分)
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3分)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3分)
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