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心 烛
梅 寒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小韦连起码的着装礼仪都不懂。第一次来公司上班,他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
从他第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那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已注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和谐。可他似乎傻傻的,半点儿都没看出我的不满,每天总是快乐得像兔子似的来上班,而且总是来得早走得晚。
作为小韦的主管,我并没有给他多少工作,可他却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把办公室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说,还跑到别的科室去帮着打水扫地。我不动声色地看他能把这一切坚持多久。初来乍到,几乎每一个新职员都会这么做,但没有人会坚持多久,等到在公司立住了脚跟,这一切自然就会让给下一位新人。
小韦每天就这样做着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琐碎事情。有几次,他实在没什么事情做了,就小心地问我有什么需要他做的。其实,事情倒不是没有,我手头案边需要整理的材料有一大堆,可我不放心交给他:“急什么,总会有你的事做。不过,那些扫地打水的活儿,也不必你那么辛苦地跑着去做的,公司里有勤杂工。你来这儿不会就为做这些吧。”
小韦尴尬地笑笑,脸飞快地红了。
一个传媒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我们天桥广告公司,也算对路。可他的水平,让我实在不敢恭维。那天早晨一上班,就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那张简单的创意广告,我拿起来瞄了一眼,随手就把它丢到了脚边的垃圾筒里。
身后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回头看正是小韦,他怔怔地站在我身后,眼睛里满是失望。
“是你做的么?”还是有一点不忍心了,我明知故问。
“是的,做得不好,请您多指点。”
“嗯,下次吧。”说真的,那个创意,实在没有评点的必要。
小韦轻轻地退了出去。
第二天上班,一份同样的创意广告又出现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这一次比前次略微好了一些,但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再一次把它丢进垃圾筒。这一次,小韦没在场。
接下来几天,我算领略了这位大男孩的固执。每天上班时,我的桌上总会有小韦设计的创意广告,每一次都会比前一次有一点小小的改进,但总体水平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其实,你也许没有发现,你并不适合做广告这一行,因为你的创意没有多少新意,这在这一行是很可怕的。”
这一次,小韦脸上那种惯常的笑容没有了,他的眼圈慢慢红了,却没让那两股越聚越浓的水滴掉下来:“谢谢您的指点。但我也有一点想对您说,不管做得多差,每一次都是我努力的结果,而且,我也相信,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做得好,但您却随便地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筒。这些设计是我成长的经历,我会珍惜它们。”
小韦从背后拿出那些曾经被我丢进垃圾筒的创意广告,我呆住了:一张又一张,被我揉皱了弄污了,不知何时,他又一张张铺平整好,用钉书机钉在一起,有一大摞了。
然后,我看着他高昂着头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以后,小韦没有再将自己设计的作品放到我的桌上,在公司里也沉默了许多。更多的时候,他只紧抿着嘴唇专心做事。果然如我猜的,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殷勤备至,干好自己份内的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了。
从来没有想到过,小韦的春天那么快就来了。
公司有一笔很大的广告业务,老总派我带着小韦去和对方洽谈。经过努力,双方谈妥。但就在我们要去签约的头一天,对方厂家忽然打电话来说有另外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也许更适合他们。我一听就火了,在电话里很不客气地驳斥对方不守信用。打电话时,小韦一直立在我的旁边,等我气愤地扔下电话,才小心地问:“真的无法挽回了么?”
“没用了,人家明天就签约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败感袭击了我。
“可是还没有到明天呢,说不定还有转机呢。”
我瞟了小韦一眼,拨通了公司老总的电话……
第二天上午上班,小韦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办公室。中午快要下班时,只见公司老总满面喜色地走过来,小韦也一脸喜气地跟进来。
“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小韦,为我们公司立下了大功劳。你们可能都想不到,他居然用自己的作品,上门说服了客户,为我们争来了那笔大业务。今天中午,我们要为他庆贺。做事情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老总兴奋地说。
我不知道,小韦是如何做到那一切的,但他为那家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句广告语是:时时点亮心中之烛,希望之火将绵延不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小韦不懂得起码的着装礼仪,第一次上班“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小韦的幼稚表现是一开始就让“我”对他有成见的直接原因。 |
B.小韦刚入职场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可做,只好干些提茶倒水、打扫卫生的杂活,其实这是“我”对小韦的考验,考验合格后自然会委以重任的。 |
C.“我”三番五次地把小韦设计的创意广告扔进垃圾筒,说明小韦的设计确实还不够完美,也说明“我”对小韦的成见没有改变,没有真正把小韦的劳动成果放在心上。 |
D.小韦背着主管与客户见面,争来了那笔几乎要失去的业务,为公司立下大功,这充分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韦的成功是对“我”的有力讽刺。 |
E.小韦为蜡烛厂设计的广告语形象生动,意蕴深厚,既非常契合蜡烛厂的特点,又是小韦自己心声的吐露;同时,小说以这句广告语结篇,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可谓一石三鸟。“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徐特立:风范长存励后人
刘金兰
1877年,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长沙县五美乡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懋恂。年轻时,为表示自己志向不凡,改名为“特立”,取“特立独行”之意。
1906年,他就教于周南女校,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一生不断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芒。
1909年12月8日,身为长沙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在学校操场给学生讲演时事,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讲到悲愤激昂处,他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他意识到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政权改变不了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毅然辞去俸薪丰厚的副议长之职。
徐特立学识渊博,各校竞相聘请,收入不菲。但为了办学,他勤俭节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创办长沙师范时,没有校舍,他就利用原善化学堂破庙;教师不够,他找朋友帮忙,只吃饭不给钱;没有校工,他就自己兼;没有教材,他自己编;没有经费,他将兼课教学所得,悉数投入。身为长沙师范校长,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一样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曾经因为穿着过于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门房误认为是下人。教师们丢弃的剩残粉笔头,徐特立捡起来装在口袋里自己上课再用。私下里,徐特立被取了一个外号叫“徐大叫化”。
正是这个“徐大叫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为长沙培养了大批教师。
徐特立任师范校长时,田汉入学买不起蚊帐,他便买了一顶相送。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1919年,徐特立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法勤工俭学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做工,还利用一切机会调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将感想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以期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注意,推进社会的改革。
作为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身教理念。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的白色恐怖形势下,有些动摇分子脱离了共产党,脱离了革命,甚至还投降了敌人。此时,这位年过半百的湖南知名教育家挺身而出,毅然主动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给在革命低潮中彷徨的人们以莫大的鼓舞。陆定一同志曾这样评价:“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徐特立同志入党后,立即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的八一南昌起义。时年51岁的徐特立,可称得上是起义军将士中年龄最长者。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徐特立利用旧友关系,成功争取了国民政府江西省代省长姜济寰支持起义,为南昌起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徐特立同志以58岁的高龄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徐特立同志有一匹马,但他的马经常用来驮东西,或给伤病体弱的同志骑,他自己主要是走路。徐特立同志在《六十自传》中写道:“我忘记了我的年纪,在二万五千里行程中,我徒步两万里上下。”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他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68年11月28日,深受全党全国人民敬重和爱戴的徐特立因病与世长辞,他崇高的风范永远激励着后世之人。
(节选自2014年11月18日《湖南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特立1906年就教于周南女校,有幸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这些革命刊物对他影响极大,甚至影响到他的改名。 |
B.徐特立砍指血书之举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省内外多家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毛泽东回忆说,这给了他对革命的首次感性认识。 |
C.徐特立于1919年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果断地报名参加;留法期间,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和做工。 |
D.徐特立曾得到陆定一的高度评价,陆定一把他比喻为无字教科书,认为他在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主动入党,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教育。 |
E.徐特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他表示要在古稀之年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章开头写到徐特立的名字蕴含“特立独行”之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徐特立“特立独行”的具体表现。
本文写到了徐特立的哪些“进步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徐特立的“崇高风范”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镰刀的歌唱
刘剑飞
芒种忙,麦三场。布谷鸟一叫,田里的麦子说熟就熟了。
天刚蒙蒙亮,三爷就提着新磨的镰刀,走向村外的麦田。
清晨的风,凉丝丝、湿润润的,氤氲着麦子成熟的清香。三爷禁不住将鼻子抽动了一下,又抽动一下,①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来。
走进麦田,望着眼前铺天盖地的金黄色麦浪,②三爷的眼睛里蓦然跳动起闪亮的神采。他用手指试了试镰刀的刃口,又深吸了一口气,而后左手拢麦,右手执镰。嚓,一镰,嚓,又是一镰,涌动着的麦浪便在他挥舞的镰刀下应声而倒。身后,留下一排浅浅的麦茬。
一口气割完田头的这片麦子,三爷擦了一把汗,燃着一支烟,便坐在新割的麦秆上,边抽烟边想着与割麦有关的往事。
年轻时,三爷是村里有名的割麦快手。19岁那年,生产队搞割麦竞赛。三爷赤膊上阵,一马当先,将一把镰刀挥舞得嚓嚓风响。一晌午下来,三爷一个人割了二亩多麦子,将队里的其他青壮劳力远远抛在了后面。
因为这,三爷后来成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后来又把个俊俏的三奶奶娶回了家……
麦子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当年风风火火的快手三爷,也在一茬茬的麦子中渐渐老去。
最近几年,村里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进城打工去了。到了麦收季节,也是匆匆回来,叫上几台收割机,轰隆隆两三天,就把麦子收完了。昔日里那热火朝天的开镰收割、打麦扬场的景象,也连同生锈的镰刀一起,定格成村里人久远的记忆。
起先,三爷还是坚持用镰刀割麦。后来,从城里赶回帮忙的儿子说啥也不让他再干了。实在没办法,三爷只好在收割机进田之前先割割田头,也算是为每年的麦季搞个开镰仪式。
晨雾散去,田边的大路上渐渐热闹起来。骑摩托车的、开三轮的、挟着袋子准备装麦的,人们有说有笑,赶集似的从村口聚拢来。
“三爷下地这么早啊?”
“三爷爷还用镰刀割麦啊?”
“三爷,你老就别费这劲了,等会儿你儿子就把收割机叫来啦!”……
看到三爷在割麦,好奇的年轻人纷纷停下来打声招呼。
三爷微笑着,点点头,心想,收麦这么隆重的事儿,哪能不亲手割上几镰呢?
太阳爬上树梢时,三爷的儿子赶来了,还叫来一辆收割机。
这突突响的铁家伙如同一只巨大的猛兽,沿着三爷割出的空地,一路轰鸣着冲进田里。金色的麦海,顿时被冲出了一个宽宽的豁口。
三爷想,这东西割麦虽快,但留出的麦茬太深,并随地抛下一堆堆的麦秸秆。到了下一季作物耕种时,长麦茬挡着,下不去耧,播不下种。最后没办法,村里人就干脆放起一把火,将满地的麦茬和麦秆一起烧掉,搞得好多天都是浓烟滚滚,呛得人睁不开眼。
半晌午时,自家的6亩麦子收完了。儿子和儿媳装好麦子,让三爷坐上拖拉机一起回家。
三爷爷摆摆手,说自己还想再溜达一会,就让两口子先走了。
正午的太阳从头顶直射下来,火辣辣的,照在蓬乱的麦茬上,反射出灼目的光。大片新收的麦田里,忽然一下子安静和空旷起来。
三爷朝手心吐了一口唾沫,握紧镰刀,弯下腰,开始割麦田里那长过脚踝的麦茬。嚓,一镰,嚓,又是一镰。少去了沉甸甸的麦穗和麦秆,割起麦茬来倒省劲多了。
早在几天前三爷就计划好了,自己现在老了,割不动麦子了,但还可以再割割麦茬。三爷想,就是自己热点累点,也要把田里的麦茬清理干净。不然的话,乡亲们又要烧麦茬了,乌烟瘴气的,不是在造孽吗?
想到这些,③三爷的镰刀舞得更欢实了,烦闷的内心也一下子敞亮起来。
割完自家的麦茬,回家吃了饭,下午,三爷又手提镰刀,到邻近的田里割麦茬。每割完一块,他就用板车把割下的麦茬拉到地头,一丛一丛垛起来。
起先,村里人不明白,不知这老爷子又发的哪门子邪。后来,弄清了三爷的用意,大家很是感动,便纷纷拿起镰刀,加入到三爷割麦茬的队伍。那一把把久违的镰刀,再次唱起了欢乐的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2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开头“芒种忙,麦三场。布谷鸟一叫,田里的麦子说熟就熟了”几句,为下文写“天刚蒙蒙亮,三爷就提着新磨的镰刀,走向村外的麦田”做出了铺垫。 |
B.“嚓,一镰,嚓,又是一镰,涌动着的麦浪便在他挥舞的镰刀下应声而倒”,写“三爷”想到以后镰刀再也派不上用场,于是现在抓紧过足用镰刀割麦的瘾。 |
C.一些年轻人纷纷停下来向“三爷”打声招呼,是因他们对“三爷”居然还起早用镰刀割麦感到好奇;在他们看来,有收割机就不需要再起早用镰刀割麦了。 |
D.小说写村里人后来弄清了“三爷”的用意,便加入到“三爷”割麦茬的队伍。“三爷”的用意就是,为避免麦茬被烧弄得乌烟瘴气而要把田里的麦茬清理干净。 |
E.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内容更加充实;运用了环境、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比喻、对偶等修辞,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耐人寻味。划线句各反映出“三爷”怎样的心理或神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三爷”的形象特点。
“镰刀的歌唱”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
C.“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
C.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 |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
D.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裁判所(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路上;我用土造出你,可是你却使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你筑了七个祭坛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
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上了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进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
B.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
C.“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
D.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
E.“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于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几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6 分 )
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6分 )
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年,“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着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