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体制”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斯大林模式 |
| C.计划经济体制 | D.新经济体制 |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 | B.不结盟政策 |
| C.求同存异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 | B.七届二中全会 |
| C.中共八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
|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
| D.反帝反封建斗争对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
| B.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
|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
| D.人们更愿意去报刊中寻找真相 |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