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
宋·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①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作者当时刚刚考取进士。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文者气之所行行:显示 |
B.求天下奇闻壮观观:景物 |
C.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恣:尽情 |
D.然幸得赐归待选选:选择 |
下列哪三项可以作为“养气”的途径( )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求天下奇闻壮观
④且学为政 ⑤闻一言以自壮 ⑥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在阐述“养气”说的时候,引孟子、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
B.第二段,作者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
C.第三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第二段“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宫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 |
D.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而见韩琦的目的则主要是学习从政之道。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问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拔:提拔 |
B.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发:召集 |
C.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第:只是 |
D.尽以家赀为军费赀:钱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无一人一骑入关者,②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
B.①尽以家赀为军费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C.①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②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D.①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②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文天祥赤诚爱国与忠贞不屈的一组是 ( )
A.①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②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
B.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②帝亲拔为第一 |
C.①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
D.①尽以家赀为军费②吾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 |
B.于是倾尽家财做军费,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他的好友劝阻他,但是他坚决抗战。 |
C.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参加抗敌,为此不惜倾尽家财做军费,是为了能唤起更多的人响应参与到抗敌的行动。 |
D.文天祥被捕之后,元世祖被他的忠肝义胆锁感动,不忍心杀害他,在别人进言后才下决心杀了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朝的湖山月夜图。 |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
C.作者通过贾似道宅第废址与林逋放鹤亨遗迹的对比,表明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
D.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4分)
(2)、遗迹顾至今尚存。(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丈绣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
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湖香市[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洊(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尽:终止 |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日:每天 |
C.凡四阅月方罢凡:总共 |
D.断无此二地矣断:判断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于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4分)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 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夷狄”习俗之一。②谅,信。这里指小信。③如:乃。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孔子为什么说管仲不死是“仁”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