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张籍书①
韩 愈
愈始者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若仆之见,则有异乎此也!
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谕之不入,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②,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其他俟相见。
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愈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新史》载: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塞,及为驳杂之说,议论好胜人,其排佛老,不能著书若扬雄、孟轲以垂世。②下气:态度恭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惟吾子之不遗遗:遗留 |
B.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訾:指责 |
C.吾岂有爱于力乎哉爱:吝惜 |
D.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薄:将近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张籍的质疑,作者一一给予答复或给予照应,阐述了他对著书传世等问题的看法。 |
B.首段先扬后抑,先赞赏张籍,并盼望对方的意见,既表示谦恭,又表明意见不能与他苟同。 |
C.韩愈面对张籍之“讥”据理力争,但也坦然承认自己的态度时常不够恭顺,当求改进。 |
D.本文叙述句、并列和递进的排比句、反问句和谐交织,使文章跌宕多姿,气势充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吴县知县。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禁火葬,创子游祠,建书院,惠绩甚著。征授御史。劾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疏留中。已,陈时务十二策。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大饷道,言:“河发源金龙池,下甕城驿古定桥,会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村、黑龙湾,安行无虞。又自怀来溯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徵。”时方行穵运〔注〕,率三十石致一石。仪望疏至,下廷议。兵部尚书聂豹言:“河成便漕,兼制敌骑。”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道远役重。”遂报罢。
仪望寻省母归。还朝,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鹗被逮。二人皆严嵩私人,嵩由是不悦。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工竣,叙劳,擢大理右寺丞。世蕃以为德,仪望请急归,无所谢,世蕃益怒。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破倭,因列海防善后事。诏从其请。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欲黜仪望,考功郎刘一儒持之,乃镌二秩,补四川佥事。四迁大理少卿。
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奏减属郡灾赋。海警稍定,将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倭果至,御之黑水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先有诏雪建文诸臣,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故太常卿袁洪愈、祭酒姜宝皆不为居正所喜,仪望荐之朝,渐失居正意。四年,稍迁南京大理卿。逾年改北,被劾罢归。
仪望少师聂豹,私淑王守仁,又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游。守仁从祀,仪望有力焉。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一五》)
【注】穵(yà)运:明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三十石致一石率:大抵 |
B.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发:发现 |
C.仪望执不可执:坚持 |
D.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城:筑城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列海防善后事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B.乃镌二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载其祠祀典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D.仪望有力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文中,传主宋仪望是怎样为官的?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资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肆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质:人质 |
B.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要:请求 |
C.国破而资之以为利资:借助 |
D.是宜肆诸市朝肆:陈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
①不意身自为质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
B.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
C.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
D.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后。
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2)辱与为忘形交者()
(3)则思淬厉节操() (4)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而闻多仰而视,俯而思 |
B.夫如是,则菊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贤也吾其爱其皆出于此乎? |
D.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③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材料①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思想。
材料②③是对《论语·泰伯》原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种不同的断句。根据材料①中孔子的思想,你同意哪一种断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