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扫叶楼记
[清]管 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
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
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文言文断句。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
欧阳修范仲淹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倍:违背。 |
C.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
A. |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 ![]() |
C. | D.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 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② 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 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④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 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 |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 |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3分)
译文:
(2)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4分)
译文:
(3) 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太祖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与?”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耶。”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于册。其规正,类如此。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节选自《明史·后妃传》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归:投靠 |
B.仓卒未尝忘 卒:突然 |
C.辄随事微谏 微:伺机 |
D.轻易将不宜 轻易:轻率更换 |
下列各
组中依次表现马皇后“仁慈”和“智鉴”的一项是()
A.①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②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
B.①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 ②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 |
C.①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②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
D.①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 ②杀之恐绝其后 |
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氏虽贵为皇后,但生活俭朴,平时穿的衣服朴素,即便破旧了也不忍心更换,还亲自做衣被来赏赐给功劳高的将士和各位王妃公主。 |
B.马皇后懂得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性,所以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解决太学生的粮食供给问题,让他们安心读书,无后顾之忧。 |
C.郭景祥之子曾被谣言中伤,险些被太祖杀了。幸亏马皇后从旁劝谏,才得以保命,后来调查证明,是被冤枉的。 |
D.马皇后病重期间,还能为诸医着想,并希望太祖能够招贤纳言,让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要求把自己葬在孝陵,并赐号为孝慈。 |
请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2)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杨烈妇传(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①。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堕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②,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①陴: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②娣姒:姐姐和嫂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令李侃不知所为荆轲有所待 |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C.非若吏人百姓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D.于卑幼有慈爱使毕使于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杨烈妇是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面对叛军攻城以及城中“兵与财皆无”的危急局势,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发动胥吏和百姓进行抗击。 |
B.在杨烈妇的鼓舞下,项城吏民同仇敌忾,冲出城门,与敌浴血奋战,射杀了贼帅,终于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击退了叛军,守住了县城。 |
C.文中刻划杨烈妇的形象,多用对比手法。如与怯弱的丈夫对比来表现她的大智大勇,与弃城而逃的“朝廷宠旌”的“守御之臣”对比,来表现她这样一个妇女的崇高精神。 |
D.文中关于杨烈妇的诸多描写,朴实真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于这个奇女子的敬慕之情,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比,给了杨烈妇以很高的评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译文: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