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
我在东京某晚遇见一件很小的事,然而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并且常常使我幢憬。
有一个夏夜,初黄昏时分,我们同住在一个“下宿”里的四五个中国人相约到神保町去散步。东京的夏夜很凉快。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出门,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
一面闲谈,一面踱步,踱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忽然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大概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纸窗的架子吧,鞠躬似地转出大路来。她和我们同走一条大路,因为走得慢,跟在我们后面。
我走在最先。忽然听得后面起了一种与我们的闲谈调子不同的日本语声音,意思却听不清楚。我回头看时,原来是老太婆在向我们队里的最后的某君讲什么话。我只看见某君对那老太婆一看,立刻回转头来,露出一颗闪亮的金牙齿,一面摇头一面笑着说:
“lyada,iyada!”(不高兴,不高兴!)
似乎趋避后面的什么东西,大家向前挤挨一阵,走在最先的我被他们一推,跨了几脚紧步。不久,似乎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大家稍稍回复原来的速度的时候,我方才探问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老太婆对某君说话,是因为她搬那块大东西搬得很吃力,想我们中间哪一个帮她搬一会儿。她的话是:“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
某君大概是因为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替她搬运重物,所以回报她两个“不高兴”。然而说过之后,在她近旁徜徉,看她吃苦,心里大概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趋避似地快跑几步,务使吃苦的人不在自己眼睛面前。我探问情由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那老太婆十来丈路,颜面已经看不清楚,声音也已听不到了。然而大家的脚步还是有些紧,不像初出门时那么从容安闲。虽然不说话,但各人一致的脚步,分明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密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用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象,假如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1925年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集》)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东京某晚的事。
“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中,“这样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从全文看,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妹妹扮演的角色
(1)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2)“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3)“因为我的角色!”
(4)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5)“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6)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7)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8)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9)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10)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11)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12)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3)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下表。
时间 |
报名时 |
定角色那天 |
排练时 |
排练归来 |
神情态度 |
热情万丈 |
很投入 |
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⒀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第一段画线句为什么要写人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感、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描写质感的:
描写色泽的:
描写生长旺盛的: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张兴坤
①一位哲人曾说:当我们无法再拥有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确,世间万象如此声光华艳充满诱惑,让人在目迷五色中再多的拥有也难餍足。有的人因为负载过重而步履维艰,有的人因为欲壑难填而疲于奔命。如果要使人生的行囊充实而轻盈,那么懂得适时放弃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②放弃不是迎难而退的怯弱与无为,不是被半途而废的抛却与丢弃,而是一种能雾里看花去沙存金的眼光,一种能超越眼前远瞩将来的勇气,一种能权衡利弊把握轻重的睿智。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放弃不该放弃的则是无能。
③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见得与失并非势不两立,而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有时我们的放弃看似是一种失去,换个角度则是一种更长久更有价值的获得。上帝在关掉一扇门以后总会给打开另一扇窗让你看到风景。
④丹麦人钓鱼时都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当他们每钓上一条鱼,他们都会用尺子度量,不够尺寸的鱼他们会重新丢进水里。有外国人不解这种做法,他们却笑道: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丹麦人舍弃眼前的小鱼,获得的不仅是将来的大鱼,更获得了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获得了仁者爱物的豁达胸怀。看似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实在利益,其实是一种更长久的更有意义的获得。
⑤其实学会放弃有时比学会坚持更难得,因为那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人对于自己已经拥有和正在追寻的东西,总是本能地紧紧抓住惟恐失去,而放弃需要有顾全大局舍弃小利的胆识,有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量力而行的智慧。所以人们欣赏棋场上丢卒保车的明智,战场上壮士断腕的果决,商场上急流勇退的胆识,官场上弃名远祸的通达。
⑥人生不可能圆满和完美,总会存在无法填满的空白和无法挽留的缺憾。明白这一点,人才会真正懂得该放手就放手,而不希求事事如愿的拥有。真正成熟的人,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自己去执著地坚守,什么东西应该适时地放弃。我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珍惜,而只有我们懂得放弃,才真正学会了珍惜。
⑦“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放弃冠盖京华的诱惑,孟浩然只取人生的淡泊与超然;“苟非吾之所有,则一毫而莫取”,放弃进退浮沉的纷扰,苏东坡只享受生命馈赠的酒酿;“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放弃大观园的满园春色,宝玉只取黛玉这朵阆苑仙葩。
⑧真正懂得放弃的人,不会因羁于名利而放弃人情的温暖,不会因端于安逸而放弃人生的奋斗,不会因贪恋荣华放弃人格的尊严。当我们放弃了名缰利锁的重重羁绊,才能真正珍惜生命中最纯美的拥有;当我们放弃了患得患失的累累负荷,才能真正获得灵魂的轻灵和自由。
⑨学会放弃,放弃一个你无法达成的愿望,因为彻底拒绝一个方向会激发你新的创造;学会放弃,放弃一个你不能拥有的恋人,因为生命中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人值得你等待;学会放弃,放弃一段轻松安逸的时光,因为忧患和磨砺会使你更接近自己的梦想;学会放弃,放弃一个只进不退的思维习惯,因为学会坚持是一种勇气,懂得放弃则是一种智慧。在第③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文章开头引用哲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父亲的名片
梅寒
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那个夏天,父亲还在病榻上。
那个夏天,他肾里那些石头越积越多,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每一次疼起来,人都仿佛在鬼门关上走一遭。他却不舍得用抽屉里的五千块钱去做碎石手术。他说,那是给英子准备的学费,谁都不能动。
入学前一天,离学校要交的还差一千多。把家里角角落落能卖的,能找的碎币全算上,也还是差。我躲在一个角落里垂泪,父亲却忙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钱往他贴身的内衣上缝。“没事,爸爸送你去,我去跟你们领导说,让他们宽限些日子,等地里的花生收成了,爸就把钱给你寄去。”
就那样,父亲陪着我,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离家前,父亲除带上母亲给他准备的干粮还把家里那只老军用水壶带上了。。父亲的那些话,让我无端地心酸。
火车上,他执意去给我买盒饭,说是穷家富路。我拒绝了。让我吃着热气腾腾的盒饭,而眼看着我的父亲啃干冷的饼,我咽不下去。可我也不愿意当着另外两位同学的面,从包里掏出母亲烙的大饼往嘴里送。十九岁,正是青春敏感又不太懂事的年纪。我宁愿饿着肚子,大口大口地喝水。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举动深深地伤害了我的父亲。他默默地把东西收拾起来,陪着我一道看窗外的风景。火车在北方的原野上疾驰,父亲没有再多说一句话,甚至连他的那只老水壶都没再拿出来……
我永远无法忘记的另一个镜头,是在大学新生报到处。灰衣蓝裤的父亲,背着那个军绿色的行李袋,夹在一群衣着光鲜的家长中间,竟是那样醒目。他黑红色的脸膛,他身上那件一直扣到脖子下最后一颗纽扣儿的中山服上衣,还有他一开口就透出来的浓浓的乡音,引得人频频扭头。那种眼神,让我想找个地缝儿钻下去。父亲却浑然不觉,他高高地昂着头,满眼期待地盯着前面慢慢移动的人群。他又不时地扭一下头,憨憨地笑着问身边的家长,娃娃考的哪个系哪个班。他们恰到好处地送父亲一个微笑,却没有谁回答他的问题。在那个热闹又庄严的地方,父亲像一个小丑,兀自唱着自己的独角戏。他太渴望把自己的那份喜悦同人分享,可是没有人喜欢与他分享。
那个中年男子就是那时走近我们的。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系主任。他向忙碌着的家长致意,而那些家长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一番番寒喧过后,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名片就从那些父亲的包里被掏出来,呈到系主任的手上。那时正是名片刚刚风行的时候,而那些印有“某某公司总经理”的名片恰似一个成功男人的另一张脸。系主任脸上的笑也随着手上名片的越积越多,而堆积得越来越深。
走到我们面前,他看了父亲一眼,脸上仍然是格式化的笑,手却没有伸出来。父亲却慌了,一只手拿着我的入学通知书,另一只手伸进口袋里忙乱地找。他以为人家递上去的是身份证,非呈出来不可。眼看着系主任笑着要从我们面前经过,而自己还没有找到证明他身份的东西,父亲的脸都急红了,额上的汗,涔涔地流下来:那个……哪去了……
看到父亲那个样子,我的心蓦的痛了……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我急一步跨上前,轻轻地挽起父亲的胳膊,彬彬有礼对系主任笑了:“我叫艾晓雨,94文秘班的新生,这是我爸爸,来送我报到!”
“我是艾晓雨同学的爸爸。”
那一刻,我看到父亲的脸上,绽开了孩子般的笑。他的声音也瞬间平静了许多。
“你好哇,欢迎你们!”系主任热情地伸出双手,和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握在一起……
多年后,多少红尘往事,都被我丢在了角落里。我却无法忘记父亲当年与系主任握手时那一张满是喜气与骄傲的脸。一位父亲,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他生命中最妥帖最受用的名片,只有一张,那就是“父亲”!
没有谁能嘲笑一位被儿女尊重呵护的父亲,无论他贫穷还是富有。
(选自《江海晚报》)文中,作者说:“父亲的那些话,让我无端地心酸。”结合上下文,请想象一下父亲说了什么话?请写在横线上。
文中划横线部分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文中,作者先写“那种眼神,让我想找个地缝儿钻下去”,后来又写“我急一步跨上前,轻轻地挽起父亲的胳膊”,试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结合上文,谈一谈你对“父亲的名片”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请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
邱红波
①一个男子喘着粗气跑上楼,“哐当”一声推开门,把我们办公室里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怔怔地站在门口,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失态。
②“你找谁?”有人问。“我……”男子吞吐说,“我想要杯热水。”此话一出,立刻激起了公愤:“出去,我们这里不卖水!”几个声音同时喊着,男子被声浪轰退了好几步,他正欲解释什么,“出去出去”的声音却连绵不绝,压得他什么也说不出,只得落寞地转身,垂头走了出去。
③我注意到男子忧郁的眼神,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会鲁莽地冲进一间办公室,只为了一杯热水。为了不至于和房间里的愤怒气息对抗,我从电脑桌前轻轻站起来,追了出去。
④在楼梯转角处,我叫住了男子,问他要水的理由。男子告诉我,他正和父亲走在街上,突然父亲胸口绞痛,老毛病又犯了。他父亲随身带着药,可因为胃寒,必须要就着热水吞服,情急中,男子才跑进最近的办公楼,他所有的希望只是一杯热水。
⑤我转身回去,从饮水机上倒了一杯热水给男子,接过水后,男子对我千恩万谢。我觉得这样的感激过了,不就是一杯水么?可他说出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仅仅是一杯水,让我万分感激的是,你给了我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
⑥这是一个多么微不足道的要求,可在我们的社会里,却几乎变成了一种奢望。
⑦当我忘带钥匙,卡在自己单元口的铁门前时,我按了邻居家的门铃,希望他们能帮我开门,可没人等我把话说完,就匆匆挂掉了话筒。我想说,我住五楼,名字叫某某,却没人给我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我去陌生的单位办事,我不是百事通,如果找到不合适的问询者。对方会用极不耐烦的话语或眼神逼我离开。我想说,我奔波了多次,我找得好苦,我的家人处在危难中,或者我带着全部的希望来到此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我等不来一个机会,只是听我说说理由的机会!
⑧一个贸然进入办公室要水的他,一个被铁门挡在楼外的我,或者是一个来回奔波只为了打听到一条信息的你,多么希望,有人能不那么愤怒、和颜悦色地问:“告诉我,为什么你会找到我?”即使他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但至少,他给了一次机会,让我们能不那么踌躇、那么战战兢兢地说出理由。
⑨听别人去陈述理由,也许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可那一分钟,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三件事,并指出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
在第②段中找出一个运用精妙的词语,并说说好在哪里。
第③段画线句中出现了“他、我、你”等多种人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全文补充结尾。
可那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