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笔直的烟
秦巴子
不刮风的时候,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直的,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那烟就像是画在宣纸上的一棵树,看见每家的屋顶都栽着这样的一棵树,其实是很好完的。黄昏里偶尔也会有风,那树就会悠悠的摆动起来。袅若杨柳的样子。
“你看见我家的烟直了,就到林子里等我”这是女孩给男孩定下的约会的信号。
于是男孩和女孩就在林子里见面。先说些村子里的闲话,接着颤颤的说说情话,然后就是没有话了,其实还有一段沉默的时间四目相对,用眼睛说话。
女孩说:“该回去了。”于是女孩先走,男孩要等她走得远了,再绕一个很大的弯,从另一条路上回去。所以每次女孩走了以后,男孩都有一段时间用来回味残留的感觉,这时的男孩就会轻声地哼唱一段曲子,感叹生活的美好。
其实男孩和女孩两家只是遥遥相对,隔得并不很远,开了门就可以互相望见,只须招招手儿,根本用不着拿烟的曲直来约会。但女孩提出的时候,男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很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所以男孩每天下午都要很用心地看看有没有风,烟是不是直了。
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一次男孩去了,女孩却没来,心里便觉得怪怪的。
男孩在林子里转悠。他觉得有风的时候林子里更爽,他想,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她。他还想,不如就改成有风的时候见面。但他随即就有了一个担心,担心女孩不会答应。因为这里有风的日子比无风的日子多得多,正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对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
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男孩问女孩:上次为什么没来?
女孩说:那天刮的东风,你家的烟直往西倒呢。
男孩说:我明明看见你家的烟是直的,就像旗杆。
女孩说:你家刮风了,我家没刮。
于是都笑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到了刮风的日子,烟就会慢慢地飘散开来。所以整个春天里男孩总是很失望地望着女孩家的烟囱。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烟终于直了。男孩看看女孩家的烟囱,又看看自己家的烟囱,急切地向林子里奔去。
女孩已经在那里了。
女孩说:我想了一个春天了,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如就取消这个约定吧。
男孩问:那用啥办法呢?
女孩说:我下次告诉你。
女孩坐在树根上自说自话:能到城里去看看多好,咱们这里太单调了,连烟都不知道变个样子,太没意思。
男孩说: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复杂,我觉得咱这老林子挺好,我喜欢烟像电线杆似的支棱着。
女孩望着远处的村子,望着房顶上冒出的烟。男孩望着女孩,都不说话。
女孩说:我该回去了。
男孩眼巴巴地望她:下次怎么见面呢?
女孩也望着男孩:下次告诉你。男孩还要在林子里转悠一阵,回味残留的感觉。但这一次他没有哼什么曲子。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但整个夏天里,每当烟直了的时候,男孩还是固执地走到林子里来,在绝望中,寻找一点点可能和希望。
秋天的时候,男孩在他们常倚靠的那棵树上找到了一张字条,是女孩留下的。字条上说:我很好,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有删节)
小说以“笔直的烟”为题,请简要分析它的内涵。
                                                                                            
                                                                                          
                                                                                            
                                                                                          
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
                                                                                            
                                                                                          
②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男孩情绪变化的过程
                                                                                            
                                                                                          
                                                                                            
                                                                                          
“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全文多次出现,这样的安排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有一种犀利的观点认为,无智和无趣是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我以为不无道理,这种观点同样契合当下的散文写作。无智,就是指文章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作,没有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就是指文字没有温度,文章里面很难生长出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自先秦以降,直到晚明小品,出现了无数令人称道的名篇。后来八股文一统天下,用一色词章占领文坛时,古文走到了绝路。白话文的先驱者们希望找到新的智慧的表达方法,为汉语写作开掘新的可能。1917年白话文兴起,胡适等人开始提倡白话文写作。直到上世纪30年代,众多民间沙龙和社团活跃文坛,它们有不同的美学追求,所创办的报纸杂志也各有特色,文学写作的多样性就此出现,也涌现一大批有智性的作家。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散文写作受到一些制约,直到80年代有所改善。近几十年,散文写作较为老实、温吞,辞章也不乏优美之处,但往往缺少智慧的表达。
在我看来,文章若想写好,除了作者的天赋和感觉,智慧和学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总的来说,文章不可缺失者三,一是具神思,二是能兴感,三是有美质。学者因兼具智慧和学养,其为文便兼备自由神思和美质,我称之为学者之文。现当代的学者之文有很多代表,如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到后来的钱锺书、黄裳,我们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学者之文的精妙之美。除此之外,朱自清、俞平伯和废名等人也都属学者为文,都在有意地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趣味和智性,对民国时期的散文以及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者之文侧重于个人心灵的凝视,着重于纯粹审美和静观的写作。其中智性的凸显,标志着智性散文开始出现。当代“智性散文”的形态具体怎样,目前还很少有人界定。我给“智性散文”作了一个可以继续丰富的定义,即以感性方式呈现认知世界和表现自我的诗化智慧。这方面的代表有钱锺书、唐弢和吕叔湘。
用智慧来写作的作家,情况比较复杂,作家里面有深厚学问的是少数,大部分是仰赖自己的天赋和生活经验来写作。其中一类有学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归到学者之文,如钱锺书的《围城》,非常优美,但实际上是学者的叙事语态。另一类作家,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与学术的关系若即若离,巴金、萧红的散文都是这样。萧红的散文甚至是天籁,完全不仰仗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是东北黑土地上心灵和上苍交流碰撞而成的特殊文本,直到今天,她的写作依然受人称赞。这些都属于作家之文,它是靠天才、靠生命内延的丰富性以及对丰富性的深切打量和咀嚼产生的,一个时代不过几个这样的作家而已。
中国几千年文章的发展之道,非常讲究文章学的内涵。文章学讲究写作的起承转合,及其内在规律。以上谈及的学者们对文章之道有自己的会心之处,所以每每下笔,辄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现在很少讲文章学了,“文学”的概念与“文章学”也相去甚远。后来由于战争、革命,提倡大众文化,鼓励一般作家的写作,学者之文便越来越小众,成为象牙塔的一部分,不得不说,这是文学发展的不幸。
(节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有关“无智与无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下文化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是无智和无趣,作者认同这种观点,提出要写智性散文。
B.无智即写文章无自己的精神发现;无趣即文字写作没有温度,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C.无智和无趣非常契合中国当前的散文写作,要改变文学创作现状,就得告别无智与无趣。
D.学者之文力避无智与无趣,其作品兼备自由神思和美质,能感受精妙美。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中国散文创作少了一些制约。散文写作较为老实、温吞,出现了一些辞章优美的作品,但一般缺少智慧的表达。
B.散文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趣味。而趣味和智性对民国时期的散文以及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可忽视。
C.想写好文章,须具备三个不可缺失的条件,一是具神思,二是能兴感,三是有美质,但如今中国还没有此类作家及作品。
D.有学问的作家其作品能归到学者之文。他有学者的叙事语态,一些作家之文与学术若即若离.其靠天才靠生命等来创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现状特征就是无智,无趣,也就是说中国的文章没有作家自己的精神发现,
文章里也没有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
B.追溯历史,中国曾是个散文大国,出现了无数散文名篇,后来八股文一统天下,古文衰落,白话文兴起,出现了很多有智性的作家。
C.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教授创作学者类文章,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学者之文的精妙,他们都在有意地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表达方式。
D.要想写好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感觉.智慧和学养特别重要,但真正用智慧来写作的作家情况复杂。大多依赖经验和天赋写作。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真话之四(节选)
巴金
关于说真话,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人说现在的确有要求讲真话的必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并不存在说真话的问题。我虽然几次大声疾呼,但我的意见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也只是以说真话为自己晚年奋斗的目标。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你。倘使意见相同,那就在一起作进一步的研究;倘使意见不同,就进行认真讨论,探求一个是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近年来我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些古装的地方戏,戏中常有县官审案,“大刑伺候”,不招就打,甚至使用酷刑。古语说,屈打成招,酷刑之下有冤屈,那么压迫下面哪里会有真话?……
奇怪的是有些人总喜欢相信压力,甚至迷信压力会产生真言,甚至不断地用压力去寻求真话。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我在十年浩劫中遇到的所谓造反派,大部分都是这样。他们的办法可比满清官僚高明多了。所以回顾我这一生,在这十年中我讲假话最多。讲假话是我自己的羞耻,即使是在说谎成为风气的时候我自己也有错误,但是逼着人讲假话的造反派应该负的责任更大。我脑子里至今深深印着几张造反派的面孔,那个时期我看见它们就感到“生理上的厌恶”(我当时对我爱人萧珊讲过几次),今天回想起来还要发恶心。我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封建官僚气味?!他们装模作样,虚张声势,惟恐学得不像,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封建官僚还只是用压力、用体刑求真言,而他们却是用压力、用体刑推广假话。“造反派”用起刑来的确有所谓“造反精神”。不过我得讲一句公道话,那十年中间并没有人对我用过体刑,我不曾挨过一记耳光,或者让人踢过一脚,只是别人受刑受辱的事我看得太多,事后常常想起旁听县官审案的往事。但我早已不是六七岁小孩,而且每天给逼着讲假话,不断地受侮辱受折磨,哪里还能从容思索,“忆苦思甜”?!
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早已把真话丢到脑后,我想的只是自己要活下去,更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于是下了决心,厚起脸皮大讲假话。有时我狠狠地在心里说:你们吞下去吧,你们要多少假话我就给你们多少。有时我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有时我又因为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而原谅自己。结果萧珊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想委曲求全的人不会得到什么报酬,自己种的苦果只好留给自己吃。我不能欺骗我的下一代。我一边生活一边思考,逐渐看清了自己走的道路,也逐渐认清了“造反派”的真实面目。
……
“四人帮”终于下台了。他们垮得这样快,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沙上建筑的楼台不会牢固,建筑在谎言上面的权势也不会长久。爱听假话和爱说假话的人都受到了惩罚,我也没有逃掉。
作者说自己在文革中“讲假话最多”的原因是:
简要概括作者现在要讲真话的原因。
说说你对“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
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作者两次谈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啰嗦多余,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爱,在山乡传递
——小岗村采访手记
王斯敏
汽车在乡间公路上爬行,从小岗驶向合肥。再见了,小岗,再见了,亲人!掏出笔记本,我在密麻麻的采访记录后写下——
“铭记小岗。这里,有我刚认的一户亲戚,有把我们联在一起的一个人。他,长眠于斯;他,大爱永恒。”
这户亲戚,是我小岗六日的房东关正银一家;这个人,是我们此次采访与追缅的英雄——沈浩。
沈浩走了,却走不出小岗人的心。4000村民对他的思念是那样绵长,如此滚烫,在这六天里的每时每刻,触碰着我感动的神经。
忘不了,在关正银大哥家里,最大最朝阳的房间成了我们三位记者的卧室。细心的大哥大姐准备好寝具、水果、日用品。为我们担水,替我们铺床,每餐饭品种丰盛还变着花样,凌晨一点了,他们仍敞门等待,为收工夜归的我们亮起温暖的灯;
忘不了,在村东头的大包干纪念馆门前,当记错了开会地点的我为赶时间而着急。一位素不相识的村民开来小车,将我送到西头的村委会;在清晨宁静的友谊大道上,当我们迈开步子急急地赶路,又一辆小车戛然停住,硬是送我们到目的地;
忘不了,随意推开一户院门,一句“沈书记”,老奶奶未语泪先流,“你们宣传沈书记,你们就是小岗的大恩人”。回“家”闲谈,话题总是枝枝蔓蔓地离不开“沈书记”。说到动情处,外号“勇敢”的关大哥几次埋头扒饭,偷偷抹去溢出的泪……
为何我们总被亲情和爱意包围?为何沈浩这个名字总引出热泪?答案,或许就在关大哥们新起的一幢幢小楼里,在暖意融融的幼儿园、小学、卫生院里,在即将生金吐银的一个个园区企业里……沈浩。这个付出真爱改变了小岗面貌的外乡人,乡亲们用百倍千倍的爱回报他,浩浩荡荡,永无尽期。
用六天的乡居生活,丈量了沈浩六年的艰辛,更量出了一个坚忍可敬的灵魂。当我们裹着两床棉被仍瑟瑟发抖,你独居在那间透风的小屋,又该是怎样的凄清寒冷?当寂静牢牢罩住刚日落的村庄,你远离亲人的笑语、城市的热闹,又该是怎样的孤单寂寥?当我们一两天就消退了初到的新奇,你2000多个日夜与农田村舍枯守,又怎能那样深情不改、相看不厌?你说,你是带着党的嘱托来的,就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来;你说,你是怀着对土地的爱来的,就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
有同仁慨叹:“他是一个建设者,满怀信心却壮志未酬;他是一个战士,携带的武器只有手术刀和医药箱;他是一个英雄,愿把每座碉堡都插满鲜花……”
是的,我还想说,他是小岗的儿子,怀大爱而来,携至情归去;他是虔诚的耕者,播撒着希望,深植下未来。
爱,在山乡传递。
他播下的种子,在下一个春天开花。
选出下列说法中不合文意的两项()

A.在小岗,有我刚认识的一个亲戚,通过他的介绍,我了解了沈浩,这位亲戚与我们家关系不远,只是以前没有来往。
B.在小岗,乡亲们对我们极其热情,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热情地帮助我们,因为我们是为沈浩而来。
C.在小岗,随意推开一户院门,说一句“沈书记”,就有一位老奶奶流着泪称我们是小岗村的恩人,对我们宣传沈浩表示感谢。
D.文章极力渲写小岗村乡亲对我们的关爱,这样写衬托了沈浩为小岗村的付出,乡亲们用百倍、千倍的爱来回报他,这说明只有爱人者,人才爱之。

E.这篇采访手记属于通讯类,通讯也是新闻的一种,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它可以用文艺笔法来反映现实,来塑造人物,来发表议论,来抒发感情。
作者用三个“忘不了”领起三个自然段,叙写了“我”在小岗采访期间,小岗村群众给予“我”的亲情和爱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说“丈量了沈浩六年的艰辛,更量出了一个坚忍可敬的灵魂”,请结合全文,具体谈谈这“坚忍可敬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结尾说“他播下的种子,在下一个春天开花”,请你对这个结尾作一欣赏性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灵魂我的书
梁文道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
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学工程。哈佛大学第一年有个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就是新生进校不是上专业课,而是上全体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课。这些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学校认为这些是任何一个哈佛学生都应涉猎的知识领域。于是,这个学生就选了一门课,但选完后他非常后悔,因为他选的是“中古英文文学”。想想看,一个想学工程的学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学”,肯定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所以他经常逃课。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他很高兴。他要打工挣钱,于是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里找了份工作。
干什么呢?这种书店常常接到电话,被叫到别人家里收一些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
有一天,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学旁边的一户人家里收书。他去了,一个老太太开的门,老太太看上去一脸忧伤。自我介绍后,他发现老太太竟是那位教他“中古英文文学”课教授的夫人。原来那位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死后留下了一屋子的书。老太太觉得这些书让她睹物思人,所以决定把它们卖掉,于是就给这家旧书店打了电话,恰好是这个小伙子被派来收书。这时,小伙子意识到,原来他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他是 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当他去看这些书该怎么搬时,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这个学生笑了,他想,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他竟有这种兴趣!小伙子越想越觉得好笑。书房后面是一扇大玻璃门,出去后是一个小花园,非常漂亮。老太太说:“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种花剪草。”
玻璃门旁边还有两个书柜,里面放的全是园艺书。看了半天,这个学生做出决定:不搬这些书了!
于是他回去对老板说:“老板,我想把那位教授的书都买下来。”老板惊讶地问:“你全要?价钱你付得起吗?”学生说:“那薪水我就不要了。”老板说:“那也不够。”学生说:“那这样吧,我接下来的几个暑假都来你这里打工,薪水全给你,行吗?”
老板问:“你为什么要买这些书?”这个学生说,以前上课时,他只觉得那位教授很沉闷、很学术,原来那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当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书房和藏书后,他才发现了教授完整的人格。那位教授喜欢廉价版本的侦探小说,还在小说里面画线做笔记,笔记里还有粗话。他还喜欢种花草。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爱的东西。
爱好、兴趣,甚至癖好,都彻底浮现在教授的书房里。当时这个学生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如果把这些书搬回旧书店,就得把它们分开,分门别类地放在旧书店的书架上,然后再去卖。这样一来,教授的藏书就崩溃了、解体了。而现在,当这些书在它们主人的书房里安身时,它们是完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些书完整地表达了它们主人的人格、灵魂。所以这个学生觉得,只要教授的藏书还在,只要这些书仍然完整地在一起,那位教授就还没死,他的灵魂就还在这些书里面。
他觉得他应该让那位教授的灵魂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决定把它们买下来,不拆散它们!老板听了他的话后说:“算了,这些书我6折卖给你。你在我这里打3年工就够了。”于是,他在那里打了3年工。
这个故事是真的。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平中见巧,写出了故事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B.文章题目“我的灵魂我的书”将灵魂与书联系起来,“我”不是指教授,也不是指“小伙子”,而是指作者。
C.当小伙子意识到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时,当他意识到自己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时,他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懊悔不已。
D.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可当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时,小伙子笑了。这一发现让他明白这位教授的阅读品味并不高。

E.作者在记述故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教授的兴趣、爱好,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教授形象。
文章第三段中说:“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有人认为这句话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什么原因让小伙子宁愿不拿打工的薪水也要买下这些书?
故事的结尾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