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心 术(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③而案剑,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烽燧:即烽灭,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②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③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④乌获:古代大力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 |
| 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殆:懈怠 |
| C.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尝:曾经 |
| D.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支:抵御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⑴夫惟义可以怒士⑵云无心以出岫 |
| B.⑴怒不尽则有余勇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C.⑴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 D.⑴知理而后可以举兵⑵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
|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 |
| C.作者认为“无所顾”,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所谓“有所恃”,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
|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
| B.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
| C.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
| D.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⑵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3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弊:破旧 |
| B.女觉遽反遽:急忙 |
|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斧斤以时入山林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
|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
|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6分,每小题2分)
吏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史,市租皆输入莫府①,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②五万人,縠者③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①莫府:将帅办公的衙署。莫,通“幕”。②百金之士:《管子》:“能破擒将者赏百金。”意指可以冲锋陷阵破敌擒将的敢死之士。③縠者:能够拉满强弓硬弩的人。④褴:胡国名。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出战数不利②匈奴数岁无所得
③臣如前,乃敢奉令④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 A.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
| B.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
| C.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
| D.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
以下六句中,全部与李牧最后取胜有关的一项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③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④匈奴以李牧为怯 ⑤出战数不利,失亡多⑥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 A.②④⑥ | B.①②③ | C.④⑤⑥ | D.②③④⑥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牧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匈奴,是因为他开始采用了骄兵之计。 |
| B.李牧厚遇战士,是为了让战士信服他,以免他的战略泄露出去。 |
| C.赵国的边兵认为李牧胆怯,是李牧用的激发士气的策略。 |
| D.赵王再次启用李牧,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9分,每小题3分)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
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文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
|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恐怕 |
| 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
| D.辄一扣之扣:求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
|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
|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文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
|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
|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
|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来歙传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汉兵起,王莽以歙刘氏外属,乃收系之,宾客共篡夺,得免。更始即位,以歙为吏,从入关。数言事不用,以病去。更始败,与嘉俱东诣洛阳。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持节送马援,因奉
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犹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
,悉监护
诸将。十一年,歙与盖延、马成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又臣兄弟不肖,终恐被罪,陛下哀怜,数赐教督。”投笔抽刃而绝。
《后汉书·卷十五·列传第五》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衣:穿衣 |
| B.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素:特别 |
| C.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殊:差异 |
| D.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诚:真诚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来歙“勇猛无畏”的一项是
①数言事不用,以病去 ②遂发愤质责嚣,欲前刺嚣
③歙徐杖节就车而去④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
⑤陷之,乘胜遂进⑥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歙是南阳人,因为是刘氏的外亲被王莽逮捕,后来在来歙宾客的共同努力下,才算没有被杀死,更始帝时从关中到了洛阳,做了太中大夫。 |
| B.西州是隗嚣盘踞的地方,后来来歙到了西州,劝说隗嚣归汉,但是隗嚣不听,只是让他的儿子隗恂到了洛阳,来歙很生气想杀死隗嚣,未果。 |
| C.来歙在攻打隗嚣时,只带了二千多人,但行动神速,很快占领了略阳这个城池,并杀死守将金梁,守略阳时很勇敢,从春天一直坚持到秋天。 |
| D.建武十一年,来歙攻打蜀地,还未进入蜀地,因为来歙的威名,有些人就派遣刺客来刺杀来歙,使得来歙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终生的遗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
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
|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
|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
|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
|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
|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 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
|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 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