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联解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涵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
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
材料二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
(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3)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一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归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制类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 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其迅速,与土地资源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些土地)。与此同时,后汉(指东汉)的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制度明显地陷于崩溃。——《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回答:
从性质、地位、内容、实施前提等方面概括指出均田制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均田制的作用,该制度是怎样瓦解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民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暮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⑴把北魏均田今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⑵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⑶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⑴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
⑵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⑶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