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说明了( )
| A.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需要 |
| B.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
| C.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的威胁 |
| D.中美关系改善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
|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
|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评议国政是非 | B.宣扬理学道统 |
| C.培养科技人才 | D.引导地方风俗 |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主张学以致用 | B.维护封建礼教 |
| C.反对迷信崇拜 | D.倡导自由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