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油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第④⑤两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它对“我”的生命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
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
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确立的观点又是什么?
.文章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起过渡作用的是第几段?它在内容上是怎样承上启下的?请结合原文作答。
.联系全文,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D.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文章⑦—⑨段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天的中国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国民的自信力,请依照例句按要求续写。(5分)例句:杨利伟,用自信的挥手代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高度;
续写:    
    
他们都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说“华表”
张羽新
①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华表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②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
③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注1〕,大路交衢〔注2〕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④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⑤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古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注3〕,性好望。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注释:
〔1〕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3〕犼(hǒu):古书上说的一种吃人的野兽,形状像狗。
.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它(华表)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摹状貌)
B.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下定义)
C.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分类别)
D.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引用)
.根据原文,下面有关“华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B.柱头上的蹲兽,其朝向是对帝王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
C.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华表曾经是皇权的象征。
D.华表曾被称作“诽谤木”,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

.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介绍了华表的来历。
B.第③段介绍了华表的形制。
C.第④段主要介绍了华表的应用场所。
D.第⑤段介绍了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很难:绝对见不到。)
B.“大路交衢悉施焉。”(悉:绝大多数。)
C.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也许:可能。)
D.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根据传说,且经科学考证。)

.下面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是()

A.云形横木 B.笔直的柱身
C.蟠龙流云纹饰 D.柱头上的蹲兽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2011年第11期,有删改)
.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
答:
.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学会舍弃
①学会舍弃,才能更有所得。
②古人说:“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③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人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拥有舍得的心态、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④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最终成为了后世景仰的“诗仙”。
⑤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树立了远大目标,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有了明确的衡量准绳。孟子曰:“舍生取义。”这是他的选择标准,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⑥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选自《心灵鸡汤》,有删改)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请结合文章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守候精神家园
李蔚兰
①心只要在跳动,神经就跟着紧张,繁琐的事让我精神疲惫。这时我就想急切地回到我的精神家园——那个无关物质也无关利益的宁静之所,那个会让日益浮躁的心灵舒展与洁静的地方。
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我的书房。在那儿,云谲波诡的意识暴露无遗,精神之旅沉重而轻松。
③我最初的书房,是乡下祖传老宅的耳房,不足十平方米。外墙因风雨侵蚀而斑斑驳驳,岁月的青苔印在砖缝。屋顶,风或鸟无意丢弃的草籽,在夏季疯长成草苫。房间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夜间天花板里会传出老鼠操练的脚步声。
④房里没有时兴的摆设,却有一个气派的书橱,是父亲的。那时,父亲常年出差在外,我便堂而皇之地成了房间的主人。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卡夫卡、鲁迅、巴金等很早就住了进来,弥散着异乎寻常的气味,像熏香一般。父亲童年时栽种的一棵椿树,笔直、茂盛地长在窗外。树叶婆娑,经常撕一片月色扯一缕清风抛进窗来。在那里,我可以尽情地领略唐韵古风,缠绵于《一千零一夜》的惊险离奇,感觉大师们的存在。有时痴痴地呆坐,让灵魂漫无目的地在房间里游荡,撞击四壁。
⑤大师们穿行在我的成长中,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成就了我童年富足而温暖的记忆。
⑥后来,有了一个“家”,依然在乡下,房子却比父亲的大了许多。我选择了阳光充足的一间作为书房。在满满一壁书的清朗朗的目光注视下,奔波一天的疲惫都撂在了门外。手摩挲着书们或光洁或粗糙的肌肤,皱巴巴的心绪即被烫得平熨舒畅。我尽可以读想读的,思欲思的,写爱写的,信马由缰放飞自由。虽然青灯黄卷,寂寞清苦,却也散淡从容。白驹过隙,时光流转,尘世的浮嚣掩去了眼角眉梢的浓墨重彩,只有一湖纷乱的思绪慢慢沉淀,以文字的形式流成一条绵长曲折的河。书房,有我欲弃而不能的记忆,想回而不能的岁月。仿若一株恬淡的莲,用宽阔的襟怀护出了一片天空,可以把我冰凉的手轻轻拢在掌心,把一切喧嚣隔在门外,让我倦了累了,都可以依靠。
⑦如今,家被搬进了城里的楼房。在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城市中,我仍醉心于书的世界里。在熙攘的红尘中,我多么骄傲自己可以拥有一方宁静。我将书屋安置于阳台,把窗户开在向阳的花园里,让阳光恰巧注射到脚尖。有了书的点缀,阳台愈显得高雅,有了阳台的映衬,书房更显得明亮别致。加上护栏上数株兰花、几盆文竹,风姿绰约,亭亭玉立。风儿吹过来,带着淡淡的香。每每闲坐其中,一本书,一杯茶,这时你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只觉得这是一种便宜得很而又昂贵得无价的消受。一个人静静地写、默默地品,在文字中淡淡地握别,以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甚至每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像是经过了一场赤裸的洗礼,放下了金钱、权利、相貌以及被世俗熏陶了的思想,只剩下华丽的灵魂,洁净,暗自绽放着纯白。
⑧我知道,终有一天,皱纹会像落叶般悄悄铺满我的面颊。我的眼睛,不再那么透澈明亮,只剩下眼尾疲倦的余音,告诉自己曾经的过往。我会始终安安静静地游离在一切俗务之外,为了文字的相戚,永远诗意地守候精神家园,不让自己的心流浪。
(转载自“武清信息网”,有删改)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讲述“我”的书房的变迁?请写出表明书房变迁顺序的关键词。作者写书房变迁的目的是什么?
答:
.说说第①段划横线句子中“我的精神家园”的具体含义。(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答:
.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加点词和划波浪线句子进行品析。(6分,每小题3分)
⑴大师们穿行在我的成长中,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成就了我童年富足而温暖的记忆。
答:
⑵手摩挲着书们或光洁或粗糙的肌肤,皱巴巴的心绪即被烫得平熨舒畅。
答:
.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何启示?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